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

ID:5933101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_第1页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_第2页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_第3页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_第4页
资源描述:

《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浅谈  内容摘要:俄国文学中形象系列可谓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多余人”形象,多余人以反传统姿态出现,使俄国文学在世人眼前为之一亮;多余人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不断给后人带来启示与思考。关键词:多余人形象俄国文学历史产物“多余人”形象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文学中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不断给后人带来启示与思考。一.多余人——奥涅金人物形象分析4普希金笔下的“多余人”形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普希金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是部诗体小说,是俄国文学的一大创新。作品将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展现在世人

2、面前,奥涅金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奥涅金从小受贵族教育,最早跟着法国家庭教师学习,其从小没有接触过“艰苦奋斗”精神,由于家庭条件优越,长大后既不想飞黄腾达的仕途,也不想成为士兵或者将军而光宗耀祖。贵族世袭制使奥涅金出生便有了一切,他期望自由却又不愿抛弃已有一切的束缚。奥涅金的生活是无奈的,既无家人陪伴,又无工作寄托,自视清高却又不甘寂寞,受过资产阶级启蒙,又无法摆脱贵族阶级教育。总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奥涅金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充其量做一些善事。奥涅金终其一生可能都不知到道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就这样把光阴虚度。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不

3、是需要这样的“多余人”。奥涅金形象,奠定了俄国文学作品中“多余人”的基础,是俄国甚至整个世界文学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之一。二.多余人——毕巧林人物形象分析莱蒙托夫作品《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可以说是俄国文学作品中的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小说中毕巧林利用写日记的形式,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向读者展现出来。毕巧林同奥涅金一样出生于贵族家庭,接受贵族教育,都是上层社会优秀人才,他们都不赞同旧制度意欲脱离这种贵族的生活,但却又没有理想、玩世不恭,不免要感到苦闷和绝望;但毕巧林和奥涅金的情绪变化、命运波折又不完全相同,毕巧林所生活的时代相对黑暗,尽管毕巧林有才华却无法施展

4、才华;多种社会、政治因素造成了毕巧林的悲剧。从毕巧林身上,不难发现其身上有弱点也有优点、有懦弱也有激情,它们相互交织、彼此共生融为一体。毕巧林的自私、冷酷与怨恨以及游戏人生的态度,同样给他人造成了诸多不幸;死于非命的贝拉、真正理解毕巧林却因爱而离4去的维拉,都因为毕巧林承受着莫大的痛苦;对于梅丽公爵小姐,饱受毕巧林嘲弄、玩弄,严重伤害了本是好朋友的格鲁希尼茨,最后走上决斗而死的道路,即是宿命。三.多余人——罗亭人物形象分析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可称为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第三人;罗亭身上集中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一切优点与缺点。罗亭有与旧社会制度

5、斗争的勇气,但却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新的社会制度中。罗亭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受到当时先进哲学思想的影响;罗亭信仰科学,关注社会问题,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罗亭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更是能言善辩,热情洋溢地宣传着真理和理想,却不知道如何付诸实践,是语言、思想上的天才,受到很多人的羡慕,但却是一个行动上“侏儒”,甚至不如社会下层的穷苦百姓。就像爱情,因为懦弱而变得一无所有,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余人”。罗亭成为俄国文学史上奥涅金、毕巧林之后的可谓光彩照人的多余人形象。4“多余人”形象不仅向俄罗斯人们,更向全世界人们展现了一个真理:再优秀的人才也要生活在适于他的时代,让

6、他的才华尽情展现;如果是压制与限制他才华的社会,其优秀才华不可能被世人所理解,因为社会与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再有才华的人也只能被残酷的社会所同化,要不然就是被社会遗忘,成为彻彻底底的“多余人”。我们不希望有多余人,我们认为他是多余人,但他又同时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有血有肉;所以说,多余人同样是不可避免情况下的时代产物。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多余人”形象都是存在的,我们身边可能就存在着奥涅金、毕巧林或者罗亭的影子。这个意义上来说,“多余人”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艺术形象而存在,更多的是成为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中产生的特殊人,多余人是时代产物,是那些先

7、知先觉而又未完全实行新制度的青年。“多余人”形象客观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存在于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我们自己。参考文献:[1]孙保国.析“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的形象特质[J].开封教育学院院报,2009,(09).[2]於孝申,熊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探源[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06).孙宏颖,辽宁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