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

ID:9645128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5-04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_第1页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_第2页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_第3页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异同分析关键词:零余者;多余人;郁达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俄国文坛,曾经涌现了一系列刻画多余人形象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多余人日记》和《罗亭》,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等。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出身贵族,接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拥有着优越的条件和天赋。他们洞察到了但是俄国社会和农奴制的弊端,并且渴求改良,渴望有所作为,但是自身阶级局限和时代环境使他们坠入一事无成

2、庸庸碌碌的困境之中。因此,他们被称之为多余人。无独有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同样出现了类似于多余人的人物形象。他们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一样,体现着多余人的特征,与此同时,他们又反映着各自的时代特征。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的创,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余人这个人物形象名词于屠格涅夫的一部小说《多余人日记》。里面的主人公丘尔卡图林被形容成四轮马车上的第五个轮子。然而面对这部有着开山之作意义的作品,德鲁日宁却认为这部中篇小说单薄,片面,令人厌倦,指责有一种在每一个主人公身上只看到

3、他们软弱,易受刺激,病态的方面的倾向。多余人不是一个静止而片面的概念,其人物形象从出现到结束也历经了一个变化和发展直至衰落的过程。西方文化和思想在十九世纪时涌入俄国上层社会,一批正在成长的青年贵族成为最先的受难者。古老的俄国传统文化与新进的西方文化产生猛烈碰撞,而这一批青年贵族在这种碰撞中获得了思想的解放和另一双眼睛。而这冲击的余波也让他们像水中漂泊的浮萍一样失去了方向。两种文化的夹击下,他们被撕裂、挤压,进而从以俄国本土文化为基底的社会中剥离出来,沦落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罗亭、毕巧林、丘尔卡图林、拉

4、夫烈茨基、奥勃洛摩夫等人正是他们的代表。因为已经看见,所以不可能无所作为。俄国文学中一系列的多余人所走的,是一条寻找自身位置的路途。因为已经发觉,所以他们不可能在继续糜烂于俄国上流社会中频繁的舞会当中。同时,因为生为贵族,所以他们不可能真正的俯下身子,寻找自己的同伴。于是,在强烈的责任感与孤独感的挤压中,他们被挤掉社会的对立面。叶甫盖尼•奥涅金厌倦了贵族奢华的舞会,却只能在外出漫游中迷茫地寻找生活的方向;毕巧林投身于不断的冒险和挑战中,以求征服而达到生活的目的,然而无论他怎么样的消耗精力,都无法填补自身的虚无

5、感;罗亭以投机取巧周旋于俄国上流社会,然而却无法逃脱沉重的社会责任感给予的重担,独自呼喊,独自反抗,独自逆流而上,最后在巴黎公社巷战的枪林弹雨中阵亡思想与行动,精神与现实的脱节,让处在这二元的夹缝中的他们痛苦不堪。在沉默中堕落,或是在反抗中阵亡,奥勃洛摩夫式的生活和罗亭式的斗争,成为众多多余人都必须要去做的一道选择题。然而,当一切反抗都已经失败,一切沉默都沦为苟且,俄国多余人以自我的毁灭而退出历史舞台。俄国多余人的产生,并不是巧合或者创的无意为之,而是在十九世纪俄国的大环境所孕育的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多余人这一系列形象,

6、还是这些形象的塑造者,都无一例外属于俄国贵族阶级中的小贵族。他们受益于此,却也受害于此。自彼得一世而起的俄国贵族政治,让贵族的特权地位得以逐步确立,而随着贵族政治的逐步稳固,有别于平民的贵族文化逐渐兴盛,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俄国上流社会的主流,加之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和首都贵族与地方贵族的流动,产生了西欧文化与俄国本土文化的一次碰撞,成为多余人产生的主因。然而在这个时期,贵族生活方式和思考模式的变化更多地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上,盲目崇拜西欧削弱了俄国贵族的民族特征。他们一面因官方教条的洗脑而忠实地拥护着教皇和专制制度

7、,一面又在了解失误的政策带来的灾难后对专制制度产生了怀疑。沙皇的改革使贵族与平民之间的行为文化差距逐步扩大。这种差距,让觉醒后的年轻贵族永远的与民众脱离,只能多余地独自奋战,最后默默地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中,以郁达夫作品中的零余者形象最为典型。所以这一部分以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来进行分析。同俄国的多余人相比,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同为最先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而觉醒的青年人;封建势力猖獗,社会矛盾尖锐,以谋求变革;同样的无所作为,孤独而无奈的悲哀。中国并不像俄国那样是自主变革,将西方文化请到自

8、己的国家。中国西化的进程,是以一种残暴而疯狂的方式进行的。中国虽是大国,却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支离破碎。西方文化思想,成为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用以救国的稻草。然而,独自奔走呼喊的他们却得不到一点回声。同时,强大的封建桎梏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铁屋,先知先觉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其中窒息呻吟。而中国传统文人的软弱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到他们的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