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

ID:5930457

大小:2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_第1页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_第2页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_第3页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东西方传统绘画理念之比较  东方绘画的代表是中国画,这里笔者想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只论中国传统水墨画;西方绘画的代表是油画,也需要具体提出,不谈现、当代油画。之所以要这样写明,是因为现、当代绘画已经开始淡化了方位概念,它们不同程度地相互渗透,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以墨线勾勒形象的中国水墨画较之重视光感、质感、空间感的西方古典绘画,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中国水墨重于写意,追求“气韵生动”,长于意境营造,写实明显亚于西方“摹仿自然”具再现功能的西方古典油画。分析这两种不同艺术体系的特征与基本理念,最重要的是要去解析东、西方的

2、文化渊源,特别是东、西方的哲学——东方哲学根基具有幽深“辨证”的传统;西方却要现实“唯物”多了。传统中国美学来自道、儒,以及后来的“禅宗”思想,而道,儒,禅三家讲究“动”、“静”、“空”的结合,这理论本身就很玄,也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南朝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山水是以其外形体现‘道’4的,形象亦可以领悟虚无之道。”这个理论对以后的中国画影响很大。找个例子,宋代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笔者认为是“动”、“静”、和“空”结合的代表之一,感觉流水潺潺,但又“近听水无声”,“空”显在其意境,有一种既实在又虚无的空灵感觉

3、。中国美学思想从哲学中还汲取了“天人合一”、“气韵生动”、“中和”等美学观。也许由于它有了这样一套理论为基础,传统的中国画就成了散点透视,也不追求自然界对于物体光与色的变化,更不去拘泥于形象外表的“象”,画者多在于抒发主观情趣。这样就有中国画要“以形写神”,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这样玄的特征。而相对西方绘画来说,中国画的这些特征就更明显了,西方绘画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有注重“神”的表现的,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摹仿现实的科学性。有人说,西方绘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笔者认为是

4、有一定道理的。另一方面,“意境”作为中国美学重要的概念,几乎贯穿所有艺术创作中,最早出现“意境”思想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可能和上面说的“道”有关。从此“意境”一直作为中国艺术幽深的代号影响至今。中国画的意境,不仅是情与景的交融,而且还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情趣与客观景物的融合。明代沈周的《坐夜图》用粗简的笔墨描写了夜坐者及环境,这个是从画面看到的4,但他结合题记表现了失眠之夜的独特感受,显现了他内心的丰富、敏感而不平静,是动与静,情与景的糅合。再拿清初“四僧”中的朱耷(八大山人

5、)来说,他的山水形式与内容结合,《秋林亭子图》、《松谷山村图》等,以水墨寄恨,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几乎所有品他画的人都要写上“墨点无多,泪点多”是泪眼中的旧江山。再试看他的《孔雀图轴》,他闻官僚宋某家中有孔雀奇花,观后有感而作,其山石花鸟“减笔”为之,孔雀简括,用漫画形式,宁静淡泊。每一处墨迹,每一个意象和意境都内蕴了不少“天声海韵”和“人文精神”。另一个清初画家珲寿平,他的画意境味更浓,他的《落花游鱼图》,不但画面构图美妙,曲线优美,动感十足,栩栩如生,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宁静感,看他的《落花游鱼图》如逛公园的鱼塘

6、。再看看西方绘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毫无疑问是文艺复兴的大师,生在那个独一无二的、聚精会神的年代,他们受造物如此之深,不论绘画还是雕塑,都几乎真实生动地描绘和塑造了一切有形事物,有强烈的空间感,不难看出西方传统绘画理念就是在“摹仿”造物。4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东、西方绘画的美学追求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的东方绘画重言志抒情,而以油画为主的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的东方绘画讲究意境美,而以油画为主的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东方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

7、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东方绘画的审美基点在于“意味”,西方绘画的基点从属于“再现”,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的东方绘画追求形象之外的意,线条与超然的色彩更能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成为东方美术造型的主要手法。欧洲人致力于物象自然属性的研究,造型艺术便充分利用了自然科学,借助明暗规律光与色的关系,空间、体积、结构、运动的表现成为主要造型依据。中国审美的本质在于尚意、领悟,对真实的理解是物体对应人情思后“升华了的真实”,西方的审美本质是尚形的,他们认为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责任编辑:翁婷皓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