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250392
大小:4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9-08
《《爱莲说》教案一课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备课时间:9月1日总第3课时课题:爱莲说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学方法: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
2、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课时安排:一课时预习:1、搜集与“莲”有关的诗句。2、介绍作者周敦颐。3、了解“说”这种文体。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
3、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3.解
4、释加底纹的词语。4.作者简介及文体介绍三、合作探究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三、老师精讲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师生互动、精讲课文)1“我”爱莲花
5、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1)作者写花其实是在说人,作者把莲比作什么人呢?(2)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
6、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二)可让学生先自由提问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1.提问:作者
7、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
8、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3.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2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都何人”之前,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明确: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