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

ID:59198604

大小:663.51 K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0-30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_第1页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_第2页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_第3页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_第4页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固态相变课件2.22012.3.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珠光体共析分解PearliticEutectoidDecomposition第一节珠光体(P)的组织形态P74一.珠光体的形态珠光体:铁素体+渗碳体T

2、1之差。一般所谓的珠光体,是指光学显微镜下能明显分辨出片层的珠光体,此时片间距为150~450nm,当片间距为80~150nm时,称为索氏体(S),片间距为30~80nm时,称为屈氏体(T)。当渗碳体以颗粒状存在于铁素体中时,称为粒状珠光体。第二节珠光体的共析分解机理一.形成热力学由共析成分的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有下列关系式:A→P(F+Cm)碳含量(%):P:0.77,F:0.02,Cm:6.67.因此,只要考虑这三相(A,F,Cm)自由能的变化,即可了解相变的过程.在图中,可以看到,在温度T1时,

3、三相自由能曲线有一条公切线,说明此温度下三相平衡。由三个切点作垂线与(c)图中温度坐标中的T1温度相交,可得三相平衡的成分F(P),A(S),Cm(K)(见图).当温度降至T2时,就出现了图(b)中的情况.从该图中可见,共可作三组公切线,即成份为d的A与Cm平衡,成份为c的A与成份为a的F平衡,以及成份为a'的F与Cm平衡.由上述切点作垂线与c)图中的T2温度相交,可得各二相平衡的成份点:F(a'),F(a),A(d),A(c)和Cm(k).因此,在T2温度时,可同时存在上述三组二相平衡.由于形成F(a

4、‘)与Cm的二相平衡时,公切线的位置最低,也即体系自由能最低,是最稳定的状态,所以A只要在Ar1下保持足够长时间,就会得到F+Cm的二相混合物P.二.片状珠光体形成机制1.领先相P中F与F先位向相同,故设定亚共析钢中F为领先相P中Fe3C与Fe3CII位向相同,故设定过共析钢中Fe3C为领先相,共析钢中领先相可以是F,也可以是Fe3C,一般认为领先相是渗碳体。原因:实验现象P中CEM与从A中析出的CEM晶体学位向相同;P中CEM与共析转变前的CEM在组织上常常是连续的;A中未溶解的Fe3C有促进P形成的

5、作用,而铁素体无明显影响珠光体转变:铁素体和渗碳体共析共生,同步形核?2.珠光体形成机制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临界点以下发生如下转变:A→F+Fe3C转变依赖于扩散,以得到所需要的浓度变化以及结构变化,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详见下面的叙述.(1)形核a)位置:Fe3C形核于A晶界或A晶内未溶Fe3C粒子b)形状:薄片。因表面积大,易接受扩散来的原子,且应变能小。晶核(2)长大Fe3C薄片向纵向、横向长大,不断吸收周围碳原子(图a)→在Fe3C两侧或A晶界上贫碳区,形成F核(图b)→Fe3C纵向长大

6、(横向已不可能),F纵向长大、横向长大,于F侧的同一位向形成Fe3C(图c),在同一位向交替形成F与Fe3C,形成一个珠光体团(图d)。在不同位向形成另一个珠光体团(图ce)→珠光体团互相接触,转变结束(图f).(3)碳的扩散过程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冷却到临界点以下一个温度t1时,新相P与母相A的成分如图。由于各相间的浓度差,就造成了如下几种扩散。(a)界面扩散如上图,在t1温度时,A中CA-F>CA-C,造成碳从A/F界面扩散到A/Cm界面(如图),这便破坏了界面平衡,使CA-F↓,CA-C↑,进而导

7、致F长大(引起CA-F↑),Fe3C长大(引起CA-C↓)。(b)由远离P区扩散如图,因为CA-F>CA>CA-C,F前沿的碳将向远处扩散,而远处的碳(浓度为CA)将扩散至Fe3C前,使F、Fe3C长大。(c)铁素体中C的扩散如图,因为CF-A>CF-C,这就造成F内部的碳的扩散,使F前沿碳浓度下降,有利于F长大,Fe3C长大。(4)铁原子的自扩散珠光体转变时,晶体点阵的改组是通过铁原子自扩散完成的。三.粒状珠光体形成机制1.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球化处理,即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粒状珠光体。(1)低的A化温度,短

8、的保温时间,以得到较多的未溶渗碳体粒子。(2)临界点下高的等温温度,长的保温时间,以得到粒状珠光体。2.片状转为粒状机制(1)由片状向粒状转变,可降低表面能,属自发过程。(2)不同半径粒子,溶解度不同。粒子半径r越小,溶解度越大。粒子中呈尖角处碳的溶解度高,粒子中呈平面处碳的溶解度低,这就在与其接触的F内形成碳的浓度梯度。尖角附近的碳原子向平面附近扩散。这种扩散破坏了界面平衡,使尖角进一步溶解,而平面处形成堆积和析出。最终各处都形成曲率半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