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

ID:11339518

大小:79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11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_第1页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_第2页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_第3页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_第4页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_第5页
资源描述:

《固态相变 网络课件4》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四章贝氏体相变第一节贝氏体(B)转变的基本特征一.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在A1以下,MS以上,有一转变的上限温度BS和下限温度Bf,碳钢的BS约为550℃左右。二.贝氏体转变产物一般地,贝氏体转变产物为α相与碳化物的二相混合物,为非层片状组织。α相形态类似于M而不同于珠光体中的F。三.转变动力学由形核与长大完成,等温转变动力学图是C形。四.转变的不完全性转变结束时总有一部分未转变的A,继续冷却A→M,形成B+M+AR组织,其中AR为残余A。五.扩散性转变形成高碳相和低碳相,故有碳原子扩散,但合金元素和铁原子不扩散或不作长程扩散。六.晶体学特征贝氏体

2、形成时,有表面浮突,位向关系和惯习面接近于M。总之,贝氏体转变的某些特征与P相似,某些方面又与M相似。第二节贝氏体组织形态和晶体学贝氏体有下列主要的组织形态:一.无碳化物贝氏体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这种贝氏体,是由F+A组成。是在A晶界上形成了F核后,向晶内一侧成束长大,形成的平行的板条束,条间为富碳的A,板条宽度随转变温度下降而变窄。继续冷却,A可能转变为M,P,B(其他类型)或保留至室温。F条形成时在抛光表面会形成浮凸。B与A的位向关系为K-S关系,惯习面为{111}A。二.上贝氏体B上B上在B转变的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对于中、高碳钢,此温度

3、约在350~550℃区间。组织为(F+碳化物)的二相混合物。其形态在光镜下为羽毛状(见图4-2-1)。在电镜下为一束平行的自A晶界长入晶内的F条。束内F有小位向差,束间有大角度差,F条与M板条相近。碳化物分布在铁素体条间,随A中含碳量增高,其形态由粒状向链状甚至杆状发展(见图4-2-1)。F内亚结构为位错,惯习面为{111}A,与A之间的位向接近K-S关系,碳化物惯习面为{227}A,与A有确定位向关系。三.下贝氏体B下在B转变的低温转变区形成,大致在350℃,组织为(F+碳化物)的二相混合物。F的形态与A碳含量有关:碳量低时呈板条状(见图4-2

4、-2)。碳量高时,呈片状(见图4-2-2)。片内存在细小碳化物,呈短杆状与F的长轴成55-60度,成分为Fe3C或Fe2-3C。四.粒状贝氏体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连续冷却得到的,组织为(F+A)的二相混合物。其形态为F基体上分布着小岛状的A(见图4-2-3)。富碳的A小岛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有三种可能:第三节贝氏体转变动力学一.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贝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也呈S形,但与珠光体转变不同,贝氏体等温转变不能继续到终了。根据贝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可作出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如图4-3-1。可见,此动力学图也呈C形。转变在BS温度以下才能实行

5、,转变速度先增后减。近年来,由于测试灵敏度的提高,人们发现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是由二个独立的曲线,即上贝氏体转变和下贝氏体转变合并而成,如图4-3-2。二.转变时碳的扩散贝氏体转变时,由于温度较高,会存在碳原子的扩散。根据钢中含碳量的不同,A中碳量(或点阵参数)会随时间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图4-3-3。由上图可见,对于中碳钢,在等温转变孕育期期间,奥氏体的碳含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意味着在奥氏体中已出现了局部小范围的低碳区,为形成低碳的贝氏体铁素体作好了准备。以后随贝氏体转变的进行,奥氏体碳含量不断升高。由图b可见,碳含量为1.18%时,在

6、孕育期及转变初期,奥氏体碳含量基本不变,以后随着转变的进行,奥氏体碳含量显著下降,这是因为自奥氏体中析出了碳化物。当碳含量高达1.39%时,由图c可见,在孕育期,奥氏体碳含量就有了明显的下降,这表明,等温一开始就自奥氏体析出了碳化物。三.影响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的主要因素1.碳含量的影响A中碳含量的增加,转变时需扩散的原子量增加,转变速度下降。2.奥氏体晶粒大小和奥氏体化温度的影响奥氏体晶粒越大,晶界面积越少,形核部位越少,孕育期越长,贝氏体转变速度下降;奥氏体化温度越高,奥氏体晶粒越大,转变速度先降后增。第四节贝氏体转变热力学及转变机制一.贝氏体

7、转变热力学贝氏体转变可有三种可能:(1)奥氏体分解为平衡浓度的α+Fe3C,即γ→α+Fe3C(2)奥氏体先析出先共析铁素体,即γ→α+γ1,γ1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进一步转变。(3)奥氏体以马氏体相变方式先形成同成分的α'(过饱和),然后α'分解成Fe3C及低饱和度α'',即γ→α'(过饱和),α'→α''+Fe3C,经计算后发现:以方式(1)机制转变的相变驱动力最大,这就表示(2)、(3)中的γ1和α'都是热力学不稳定的,最终要分解为平衡相α和Fe3C。以(3)中的切变方式转变,驱动力为180J/mol,而在BS时相变的阻力在600J/mol以

8、上,阻力大于驱动力,所以至少在贝氏体转变的上限温度(3)中的方式不可能而以(2)中的γ→α+γ1扩散方式进行。二.贝氏体转变过程1.无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