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分输血的操作和护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分输血的操作和护理【摘要】现代输血疗法已进入成分输血的新时代,各种血液成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输血是多部门(血站、输血科、临床)、众多卫生技术人员(医、护、技),共同完成的治疗任务。护士是成分输血治疗过程中最后一步操作者,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成分血输注护理凝血因子血浆就成分输血的操作和护理作如下介绍:1 红细胞的输注及护理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最适用于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老年、幼儿及手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人。红细胞因制备方法不同分为如下几类。1.1 浓缩红细胞1.1.1 浓缩红细胞输注的操作,浓缩红细胞比全血粘稠,红细胞积压≥60
2、%。遵照医嘱取血后,按常规进行三查八对,因红细胞沉积于血袋底部,可用双手缓慢反复颠倒数次使其混匀,用带滤网的输血器,滤网孔径应用标准的170μm,过滤面积大于30cm,过滤面积太小时容易被红细胞中的血小板、白细胞微聚物所阻塞,影响有效过滤面。输浓缩红细胞最好选用双针头输血器。一个接生理盐水,另一个接血袋,成人用8号或9号输血针。输前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和针腔,静脉穿刺后,关闭盐水通道,放开血袋调节器,根据病情调节滴数,一单位浓缩红细胞(400ml全血制备的红细胞)输注时间最长不超过4h。输注结束放开盐水调节器,冲净管道血液。1.1.2 输注护理,输注红细胞前严格按照医嘱,核对病人
3、与献血者血型及配血试验等各项内容,完全符合后,才能进行输注,输注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输注速度要适宜。如有阻塞需要更换输血器,不要硬性挤压滤网,避免针腔内有血凝块而造成血管内栓塞。1.2 洗涤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蛋白。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是去掉白膜层(即白细胞和血小板集中的部分)。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或少白细胞的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1.2.1 以上两种红细胞制剂,是开放性制备的,在4℃条件下保存不
4、超过24h,当收到该制品后要尽快输注。1.2.2 输注注意事项,红细胞制品内不能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格林氏液、5%~10%葡萄糖盐水,以防发生凝集或溶血反应。2 浓缩血小板的输注与护理2.1 浓缩血小板种类2.1.1 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成品浓缩血小板,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一般成人可输10~14单位,即5~7人份。2.1.2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供血者采集血小板,每人份可采集约3~5×10
5、11个血小板,供1个病人1次输用。2.2 输注方法及护理2.2.1 严格按医嘱执行。2.2.2 核对受血者和献血者A、B、O和Rh血型相同,因血小板制品中含有的Rh阳性红细胞足以使Rh阴性受者致敏,所以Rh阴性受者应输Rh阴性的血小板。2.2.3 采用双针头输血器,操作方法与输注红细胞相同。按澳大利亚输血规定,血小板输注不应通过输血滤网以防止血小板粘附于网上影响疗效。但试验证明,使用我国的尼龙80目滤网对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影响。[1]2.2.4 领取血小板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数袋备输的血小板汇总于一个袋内并轻轻混匀,禁止粗鲁振荡,以免血小板释放ATP发生不可逆聚集破坏。如条件不具
6、备也可输一袋换一袋。2.2.5 准备好的血小板要立即输注,输注速度要快,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准,一般每分钟80~100滴。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荨麻疹等。如单纯荨麻疹可放慢输注速度,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输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净管道的血小板。2.2.6 手工分离的血小板应于24h内输注;机采的血小板可在22℃振荡保存3~5天,不能冷藏,防止血小板受损伤失去功能。3 白细胞的输注与护理浓缩白细胞是从新鲜全血中提取,手工采每单位含粒细胞1×109个,含较多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机器单采白细胞每人份含0.5~2.0×1010个粒细胞。适用于因放疗
7、、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或经用抗生素72h后仍不能控制的感染。3.1 输注要求3.1.1 按输全血要求,严格核对供、受者血型和配血试验应符合,用双针头输血器输注。3.1.2 浓缩白细胞在体内平均寿命只有9天,分离后室温下有效期仅1天。所以,收到本品后要立即输注。3.2 控制输注速度,是减少不良反应的主要措施之一对有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输血反应的病人尤应缓慢输注,因已被HLA免疫者输随机供血者血液时,90%以上出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 发热机理可能是由于HLA抗原抗体反应破坏白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