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151381
大小:18.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30
《关于大学生逃课的调查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关于大学生逃课情况的调查报告历尽千辛万苦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背负着父母的殷切希望,现身在大学校园的大学生们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然而,逃课风却一直在学生中盘旋,挥之不去。“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大学生不逃课是件奇怪的事”,如今像这样的话语在大学校园中极为流传,大学生逃课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它已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很多人追求的梦想,但是现今的校园里却弥漫这样一种逃课的风气,而且这种不良风气还有继续扩张的趋势。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逃课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提
2、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浙江理工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本科生,为防止由于男女生比例差异悬殊而引起的调查误差,抽查的男女比例接近1:1,且各年级人数比例也接近1:1:1: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101份,其中经整理确认后,有效问卷99份。一、调查结果从逃课的基本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都逃过课,大二,大三,大四的逃课比率明显高于大一。据统计分析:80%以上的同学逃公共必修课,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道德修养》。65%的同学平均一周逃课1-2次,不逃课的同学占大约17%,大约15%的同
3、学平均每周逃课3-5次,另外有3%的同学逃课6次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每节课均有逃课情况的存在,但大部分集中在上午第1,2节和晚上的课程,约占34%。经统计得,大家的逃课心理如下:超过18%的学生选择“想逃就逃,没多想”;而有12%的学生选择“很刺激,感觉很自由”;另外8%的学生觉得“完全无所谓,觉得很正常”;约42%的学生选择“有点担心老师点名”;只有不高于10%的学生选择“担心课程跟不上”。差不多45%的学生认为只要逃课得当,不会影响学习;不低于40%的学生认为有些影响但不太大;而13%认为完全不影响,可以自
4、学获得高分;仅有不到2%的同学认为有很大影响。调查发现:有接近90%的同学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的不合理,其中有超过64%的同学认为每周的课程在25-30节最好针对逃课后的去向我们了解到,有65%的同学选择宅在寝室,有25%的同学逃课出去玩或是社团工作,约10%的同学利用逃课时间来准备考证或是考研。有大约45%的同学认为偶尔逃一次课是无所谓的,只有10%的同学认为逃课是不应该的。针对减少学生逃课的措施的措施上,调查分析得知:约有48%的同学认为授课老师改善授课方式比较重要;45%的同学认为要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而学校出
5、台严厉的措施与老师常点名占37%;出勤率作为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与奖学金挂钩的占33%;而同学之间的监督占15%。在对于逃课情况是否会延续的问题上,约36%的同学认为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会得到较大改善,只有2%的同学认为逃课情况一定会消失。二、逃课原因分析对于大学生逃课的不同原因,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 (1)学生方面: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新的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性。如果没有及时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加之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大学生很容易对上课形成无所谓态度,放松对自己的监督。而毕业压力小,就业压力大的现状,使学生置疑
6、课堂教学内容的社会认可度,学生学习行为呈现一定盲目性,主要表现在盲目考证、盲目考研等方面。同伴群体的影响。现在大学生逃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认为没逃过课的都不算大学生。大学生同伴群体中的压力能影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的态度。从逃课的行为上看,学生或是赞同他人看法,认为逃课是正常现象,或是特定情境中选择逃课,或是长期逃课而将逃课合理化。(2)课堂教学方面:教师的个人风格,与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有直接的关联,同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面临两难境地:即如何选择适应学生发展水平的内容。课程考核标准松散。考试题基本上是考
7、记忆力,许多逃课学生都有考前“突击思想”以应付考试。 (3)教学管理方面: 对于逃课行为的放任。虽然大多数高校的明确把旷课作为一种违规违纪行为,但是这一制度约束往往不太能得到落实。教师常常在学期开始是验证声明旷课对课程成绩的影响,或者采取点名制,但实际上也并不一定严格执行。(4)课程安排方面:许多同学认为学校安排的课程不合理。要么是说课程太多,要么是说课程种类不合理(或者说课程的上课时间不好)。有时一天都是数学,上到最后很疲惫;有时一天都没课,在那闲着。所以,在课程安排方面进行改变,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上课的兴趣,也更
8、有效率的学习。三、改善大学生逃课的建议(1)对学校来说,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调整课程安排,减少某些专业性不强的课程,让学生感到自己学的东西很有用,而不是在浪费时间。不要把专业性的课程都留到大三大四,让学生早一点了解专业知识,知晓自己所在的专业的社会动态。同时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建立一些可供学生实习的地方,增进知识的应用。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