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906222
大小:2.27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7-11-16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建构主义的产生皮亚杰:结构主义心理学:同化、顺应、平衡科尔伯格:关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作用;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维列鲁学派:“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1皮亚杰柯尔伯格斯腾伯格维果斯基2二、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的批判(一)对行为主义的批判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知识。行为主义的特征:客观主义环境主义重视强化(二)对认知主义
2、主义的批判认知主义强调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共同主张:强调客观3二、建构主义的派别(一)主要派别:1.激进建构主义以VonGlasersfeld和Steffe等为典型代表。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用“生存力”(viability)来代替“真理”一词。强调物理性建构。2.社会性建构主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主要是社会性建构。43.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把学习看成是建构过程
3、,关注学习的社会的方面。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4.社会性建构论它也强调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但它比前者走得更远,它把社会置于个体之上。5.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它坚持信息加工的基本范式。加工味着外来信息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6.控制论的观点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调自我反省。5(二)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分析的两个维度:维度一:“外部输入-内部生成”维度二:“个体一社会”6四、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一)哲学假设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二)课程观1.知识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4、。2.知识不是由教师教给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3.学习者的建构是积极主动的。4.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识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5.知识的建构要受到他人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6.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7.学习活动中包含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含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方式。7知识背景的作用She8新知识建构过程中背景知识的作用:9新知识建构过程中背景知识的作用:10新知识建构过程中背景知识的作用:11五、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一)学习思想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主动性)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情境性)3.合作学习可以
5、使建构更完善(社会性)(二)教学思想1.教学目的(1)深层理解的获得(2)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22.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Instruction)(1)结构不良领域与学习(2)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2)自上而下(top-down)的教学(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3)情境性教学(situatedoranchoredinstruction)4)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5)交互式教学3.教学评价:融合式评价13六、对建构主义的评价(一)积极意义1.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主动建构”。2.强调学习
6、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3.揭示了已有知识背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强调知识建构的多元性,使教学目标由封闭走向开放。5.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多元性,与现代“质性评价”的理念不谋而合。(二)消极意义1.过于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否认知识的客观性;2.强调学习过程的个别性而否认其本质上的共同性;3.过于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境性、非结构性,完全否认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14一、后现代主义简介(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英国画家查普曼(Chapman)于1870年举行的个人画展中,首先提出了“后现代”油画的口号。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首先在建筑学领域被用来描述一种新的
7、建筑风格。此后开始运用于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哲学首先在欧洲大陆产生。阿尔都赛于1965年出版了《保卫马克思》。次年福柯出版了《词与物》。1967年德里达发表《言语与现象》。1970年罗兰·巴尔特发表《S/Z》。1979年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主义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15德国的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的论战。1966年德里达、罗兰·巴尔特访美。著名学者伊哈布·哈桑、弗·杰姆逊、丹尼尔·贝尔、大卫·格里芬、理查·罗蒂等人均成为美国后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