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

ID:59011994

大小:811.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9-26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六章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贝氏体转变(BainiteTransformation)重点:1.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和亚结构;2.贝氏体转变的基本特征;3.贝氏体的力学性能。难点:1.贝氏体的形成机理;2.影响贝氏体转变的因素。§6-1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形态一、贝氏体相变的基本特征1、贝氏体相变的温度范围B转变有上、下限温度,Bs~Bf贝氏体转变具有不完全性:转变温度不完全性;具有表面浮凸效应2、贝氏体相变的产物铁素体基体+碳化物的非层片状组织上贝氏体:条状铁素体+条间分布的粒状渗碳体下贝氏体:板条或片状铁素体+内部沉淀的碳化物B中的F有一定的饱和度:上B:0.1%C下B:

2、0.1~0.15%3、贝氏体相变动力学:形核+长大有孕育期—A中碳的再分配;领先相—F(除反常B),晶界形核为主;切变长大+C原子扩散4、贝氏体相变的扩散性B转变过程中Fe原子和合金元素难以扩散,而C原子仍可扩散贝氏体的相变速度取决于碳原子的扩散速度5、贝氏体相变的晶体学特征贝氏体中的铁素体具有一定的惯习面,与奥氏体保持一定的晶体学取向上贝氏体:F与A符合K-S关系惯习面:{111}碳化物主要为Fe3C型—由A中直接析出下贝氏体:K-S关系惯习面较为复杂碳化物形态:含Si高的钢(Si有强烈的延缓渗碳体沉淀的作用)形成的下B基本为碳化物;其它则为Fe3C+碳

3、化物或Fe3C下B中的碳化物从过饱和F中析出形成温度、持续时间出现碳化物的可能性或所占比例注:B转变晶体学关系尚无定论三、钢中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形态:条片状F+碳化物组成的非片层状组织。①上贝氏体;②下贝氏体;③无碳化物贝氏体;④粒状贝氏体;⑤反常贝氏体;⑥柱状贝氏体1、上贝氏体—B转变区较高的温度范围内形成1)形态:成束的、大体平行的板条F+条间成粒状或条状的Fe3C光镜下:羽毛状贝氏体2)特点:①条宽取决于转变温度和成分--cT宽度,板条宽度较相同温度下形成的P铁素体片为大;②条间位向差小,束间位向差大;③碳化物形态受含碳量影响--c,

4、粒状链珠状短杆状,不仅分布于F板条间,还可能分布在F板条内部;④Si、Al具有延缓渗碳体沉淀的作用,代之富碳的稳定的A,并保留到室温成为一种特殊的上贝氏体—准上贝氏体;⑤形成温度渗碳体更细密⑥亚结构:位错—说明切变以滑移方式进行,形成温度位错密度;⑦具有一定晶体学取向关系和表面浮凸效应;3.领先相低中碳钢—F条间沉淀析出碳化物高碳钢—碳化物条状碳化物之间A为低碳相,可形成F—反常上贝氏体2、下贝氏体—B转变区下部的温度范围形成1)形态:低碳钢—板条状F+其内部沉淀碳化物高碳钢—片状F+其内部沉淀碳化物2)特点:①亚共析钢:下B在A晶界上首先形成片状

5、过饱和F,侧面长大;过共析钢:晶内形核。②过饱和F片多取向,其内部碳化物呈粒状或短条状,与F片的长轴相交55~60℃排列,碳化物形态:由-碳化物Fe3C,③亚结构:位错,密度比上B高,形成温度位错密度;暗黑色针状、针状物间有一定夹角④具有表面浮凸效应,呈“”或“”形;⑤下B中的F与A具有K-S关系;⑥下B的一侧为直边,另一侧并不平整;与上B比较:①上B的表面浮凸大致平行,从A晶界的一侧或两侧向A晶粒内部扩展,下B的表面浮凸不平行,相交成“”或“”形;②下B除了在A晶界上形成,也可在晶内形成,还可在先形成的较大的浮凸侧面形成。3、粒状贝氏体-低中

6、碳合金钢,稍高于典型上B形成温度下形成1)产生:连续冷却(正火、热轧空冷)、等温冷却2)形态:板条F+其内一些孤立小岛,呈粒状--富碳的A区下贝氏体的F中的细小片状碳化物3)粒状B和粒状组织的区别①粒状B:板条F粒状组织:等轴块状;②(上B)+(富C)(先共析F)+(富C)③粒状组织无表面浮凸效应4)富碳A岛在继续冷却过程中的转变①部分或全部分解为F+碳化物;②部分转变为M,其余成为AR,成为M-A混合物,M为高碳孪晶型;③全部保留下来成为AR。富碳奥氏体小岛全部分解未分解的富碳奥氏体岛富碳奥氏体小岛部分分解无碳化物贝氏体4、无碳化物贝氏体B转变

7、区最上部的温度范围内形成—低中碳钢1)形态:条状F构成的单相组织,条间为富C的奥氏体。2)特点:①优先在A晶界上形成;②F内不含碳或近于无碳;③F条较宽,条间距离较大;④具有表面浮凸效应;⑤无碳化物B与其它组织共存;⑥等温形成或缓慢连续冷却时形成5、反常贝氏体—产生于过共析钢先共析Fe3C析出(Bs以上)cF+碳化物特点:以Fe3C领先形核,一般B以F领先形核6、柱状贝氏体—高碳钢或高碳合金钢,在B转变区的较低温度范围形成形态:F呈放射,整体呈不规则7、小结:无碳化物、反常B、粒状B—上B柱B—下B柱状贝氏体§6-2贝氏体相变机制一、转变过程1.B转变的

8、基本过程:F的成长+碳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