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

ID:58682087

大小:3.66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0-10-05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1页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2页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3页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4页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五章 贝氏体转变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钢的热处理原理与工艺(P117)第五章贝氏体转变一.关于贝氏体的基本概念二.贝氏体转变基本特征三.贝氏体的组织形态四.贝氏体转变的动力学五.贝氏体的力学性能六.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比较一.关于贝氏体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贝氏体贝氏体是过冷奥氏体中温转变的产物,是由F和Fe3C组成的机械混合物。常用符号B表示。2.贝氏体有哪些类1)上贝氏体、无碳贝氏体(条状或羽毛状)2)下贝氏体(片状或称针状)3)粒状贝氏体3.生产中获得贝氏体的方法1)贝氏体等温淬火(图5-1)2)贝氏体连续淬火(图5-2)第五章贝氏体转变图5-1贝氏体等温转

2、变曲线图5-2贝氏体连续转变曲线4.贝氏体转变温区B转变温区:在P相变温度区以下,M相变温度区以上的温度范围内,过冷A转变产物为B组织。5.贝氏体淬火①将A化的钢件以一定的冷却方式过冷到中温区,使其相变而得到组织的热处理过程称为B淬火。②B淬火也是一种提高金属材料机械性能的热处理方法(马氏体淬火一样)可获得综合力学性能。二.贝氏体转变基本特征1.转变温区:属中温转变,在Bs~Bf温度范围,约350~550℃。也有Bs点(转变开始点),Bf点(转变终了点)。2.转变产物:α-Fe与碳化物(Fe3C)所组成的非层状混合物。3.转变动力:通过形核

3、与长大进行①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呈“S”形;②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呈C形、或双C形。4.转变不完全性:同M一样,转变不能进行到终了。其中α-Fe通过点阵重建完成,而Fe3C的形成是受脱溶过程控制的。5.扩散性:有C原子的扩散6.晶体学特征:有V形成或∧形浮凸7.亚结构:位错可见:B转变即有某些P转变特征,又有某些M转变特征表5-1给出了各种贝氏体转变的特征二.贝氏体转变特点贝氏体转变的某些持点如下:(1)贝氏体转变也是一个形核和长大的过程。形核需要有一定的孕育期,领先相一般是铁素体,贝氏体转变速度远比马氏体转变为慢。(2)贝氏体形成时会产生表面浮

4、凸。(3)贝氏体转变有上限温度(Bs)和下限温度(Bf),(4)贝氏体转变也具有不完全性,即使冷至Bf温度,贝氏休转变也不能进行完全,转变温度升高,转变的不完全性愈甚。(5)贝氏体转变时新相与母相奥氏体间存在一定的晶体学取向关系。三.贝氏体转变过程1.两个基本过程典型的上、下贝氏体是由铁素体和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因此贝氏体转变应当包含铁素体的成长和碳化物的析出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决定了贝氏体中两个基本组成相的形态、分布和尺寸,因而也就决定了整个贝氏你的组织形态和性能。2.奥氏体中碳的再分配3.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及其含碳量4.碳化物相的成分和

5、类型三.贝氏体的组织形态(一)无碳贝氏体(B无)1.形成温度:贝氏体相变温区最上部(450~570℃)。2.形态特征:板条铁素体束及未转变的A组成;F条间为富C的奥氏体;F、A均无C析出,故称无C贝氏体(图5-3)3.形核部位:F在A晶界上形成,成束向一侧晶粒长大4.浮凸:试样抛光后表面出现浮凸(图5-4)图5-340Cr550℃等温形成无碳贝氏体840×图5-4贝氏体的表面浮凸360×(二)上贝氏体(B上)1.形成温度:在B相变区的较高温度区内,普通的中、高C钢中,上B形成温度范围约350~550℃,而低C钢要高些。2.形态特征:整体形态

6、呈羽毛状,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成束平行排列的自晶界向晶粒内生长的F条和条间的渗C体组成的非层状组织,具有羽毛状特征(图5-5、5-6、5-7、5-8)。3.转变温度越低,条越细而密集。随着A中C↑,B中F条变薄。渗C体在F条间呈粒状、链球状分布,夹有残余A′,上贝氏体中的碳化物是从γ中脱溶而出的。图5-520#羽毛状上贝氏体600×图5-6羽毛状上贝氏体600×(T8钢990℃保温360℃等温水冷)图5-7羽毛状上贝氏体750×(0.6%c钢900℃加热50℃/秒冷却)图5-8上贝氏体示意图(三)下贝氏体(B下)1.形成温度:在B转变区域的低温

7、区,约350℃以下至MS。2.形态特征:片状F和其内部沉淀碳化物的组织(图5-9)。K均匀分布在F内,由于K极细,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分辨,看上去是与回火M相似的黑色针状组织。电镜下,可见短杆状K,与F轴成55~60°角排列(图5-10)。3.表面浮凸:呈V或∧形。图5-9针状下贝氏体500×图5-10针状下贝氏体示意图(四)粒状贝氏体(B粒)1.形成温度:大致在上贝氏体转变温区的上半部。2.形态特征:较粗大的F块内有一些孤立的“小岛”,形态多样,呈粒状或长条状,很不规则(图5-9、5-10)。“小岛”的组成物,原先是富碳的A区,转变后可能是

8、:①F+Fe3C、②M+A′、③富碳的A。3.浮凸:也可以在抛光表面引起针状浮凸。图5-10粒状贝氏体扫描电镜形貌2500×图5-9粒状贝氏体1000×综上所述,B的形成和形态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