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75463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6
《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研究 摘要: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学业生涯规划管理为切入点,从多渠道认知教育和“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发展”两个关键路径,构建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体系,并以相应的目标设置和引导方式,将学生学业目标转化成学生自觉行为,对辅导员更加科学合理地制订班级学习计划、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业生涯管理;认知教育;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3-0067-03 截至2020年秋季
2、,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695.8万[1]。教育部7月10日发布《2020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研究 摘要:目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学业生涯规划管理为切入点,从多渠道认知教育和“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发展”两个关键路径,构建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体系,并以相应的目标设置和引导方式,将学生学业目标转化成学
3、生自觉行为,对辅导员更加科学合理地制订班级学习计划、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业生涯管理;认知教育;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3-0067-03 截至2020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695.8万[1]。教育部7月10日发布《2020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基于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研究 摘要:目标
4、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创新。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结合院校专业特色和大学生自身特点,以学业生涯规划管理为切入点,从多渠道认知教育和“厚基础、宽口径”“分类发展”两个关键路径,构建目标导向的学生学业生涯管理体系,并以相应的目标设置和引导方式,将学生学业目标转化成学生自觉行为,对辅导员更加科学合理地制订班级学习计划、实现对班级的高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业生涯管理;认知教育;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3-0067-03 截至2020年秋季,全国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2695.8
5、万[1]。教育部7月10日发布《2020年全國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2.7%,比2020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年增长12.7%[2]。随着大学扩招,中国已经提前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不平衡与日益上升的高等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那么如何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成为制约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3]
6、学业生涯管理方面,首先,必须制定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总目标即学业生涯,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使学业生涯分明。其次,在总目标的指导下,制定阶段性目标。再次,为了实现各阶段性目标,必须加大对学生学业的管理和指导,唤起学生对学业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学业生涯成为很多高校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涯的发展与辅导进行了相关研究,各种生涯理论不断涌现[4]。关于学业生涯辅导的研究多是基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研究视角,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实证研究,包括生涯发展现状[5]、政策制度、影响因素、测评考核等方面的内
7、容,但立足于学生主体性基础上的学业生涯规划管理研究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学生主体性视角出发,基于目标管理理论帮助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 一、学生目标导向学业生涯管理体系构建 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自我控制为主导思想、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激励管理方法,“目标”是管理的切入点,没有目标,就没有管理。学业目标则是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个体所期望达成的成果,是三者努力的共同方向[6]。一旦学业目标被认同与接受,便产生实现目标的强烈动机,动机会驱使行为个体配合管理者的有效指导以及反馈、激励,学生便能形成一系列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及“价值标准”[7]。简言之,目标可以牵引学生
8、行为,同时也可以塑造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