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960545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17
《数字农业:颠覆传统耕作方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数字农业:颠覆传统耕作方式长久以来,农业生产更多的是依靠人的经验进行,由于农业生产环境不能按人的要求而改变,对农业的生产全程进行实时精准监控,实现最优化的生产,在十几年前还是一个梦想。如今,在北京昌平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的2500亩精准农业示范基地里,一群来自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利用先进的信息采集系统将一片土地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起来,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具有变量
2、施肥、喷药功能的农用机械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从而有效提高产出、节约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心精准农业工程技术部主任孟志军为记者描绘了这样一幅与传统农业截然不同的图景,这就是精准农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一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翻开了农业发展的崭新一页。基于“3S”技术即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农业中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精准农业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实验研究与实践有了快速的发展,
3、被誉为“信息时代作物生产管理技术思想的革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999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由当时国家计委所支持的“数字农业———精准农业生产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这一项目初期投资5200多万元,其目的是通过引进国外的精准农业技术与装备,在北京郊区建立示范基地,在消化吸收与运行这些技术与装备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并在国内进行推广。自2000年,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遥感所、中国农大、黑龙江农垦总局、中国农科院等机构也加入进来,国内开始了大规
4、模的研究。 承担这一项目的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33岁,70%具有博士学位,多是有着农学与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短短的五年时间,项目的研发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了收集信息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的变量农业处方图系统、能进行全自动化操作的变量施肥机、变量喷药机等,目前他们正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具有综合分析功能的平台系统。 ——打造“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在更早些时候的1990年,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又称“863电脑农
5、业”,这一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企业投入资金近8亿元,开发了5个863品牌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200多个本地化、农民可直接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建立了包括10万多条知识规则的知识库、3000多万个数据的数据库、600多个区域性的知识模型。覆盖全国800多个县,累计示范面积5000多万亩,增加产量24.8亿公斤,新增产值22亿元,节约成本6亿元,增收节支总额28亿元,使700多万农户受益。 事实上,精准农业也好、专家系统也好,还有设施农业、虚拟农业等等,这些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业技术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是利用信息
6、技术全面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农业重要的科学支撑技术。“数字农业”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农业过程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 “数字农业”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信息化的具体表现形式。 “数字农业”正在使人们对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潜力的认识和作物生产管理观念产生深刻的变革,促进农业科技界突破传统的以单学科研究为主的工作方式,通过多学科的融合和协调,将多种科技成果组装集成,直接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服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