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

《神农本草经》药物

ID:5884533

大小:7.14 MB

页数:109页

时间:2017-12-27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1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2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3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4页
《神农本草经》药物_第5页
资源描述:

《《神农本草经》药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神农本草经药性理论与药物【药性理论】药性理论的讨论从北宋末年开始——受北宋理学思想的影响寇宗奭《本草衍义》将《素问》中的药理原则运用于解释药效,如“《素问》云,辛甘发散为阳,故汉张仲景桂枝汤之表虚,皆须此药,是专用辛甘之意也。”但从阴阳、五行、归经引经等角度论药的条文散见于书中,未成系统化。【药性理论】金元时期秉承宋代思潮,使药理体系趋于系统化。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刘完素《素问药注》(已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元素《珍珠囊》李东垣《用药心法》《用药法象》罗天益《卫生宝鉴》卷21《

2、口父咀药类》王好古《汤液本草》(收录了《用药法象》与《用药心法》及自说内容)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药性理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将《内经》和《证类本草·序例》中涉及的药理原则,结合方药,讨论十剂、七方、四气五味、阴阳、君臣的变化,用于阐释方药。【药性理论】刘完素《素问药注》(已佚)、《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本草论》,该论前半部分与《伤寒明理论》几近相同,后半部分发展了“气化”理论,依据《素问》:“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

3、味”,由此推演五脏气味补泻;进一步发展《素问》气味薄厚阴阳说“薄则发泄,厚则发热”,附于实际药物,如“附子、干将,味甘温大热,为纯阳之药,为气厚者也;丁香、木香,味辛温平薄,为阳之阴气不纯者也。故气所厚则发热,气所薄则发泄”。【药性理论】该书《药略》篇中列举65味常用药主要功效,并以示意图显示其考辨药性的原则。他以形、色、性、味、体为主干,以五行、五色、五性、五味、五体为右侧支,以真假、深浅、急缓、厚薄、润枯为左侧支与右侧支相对应。左侧支的作用是知道用药对应于人体的纵向部位,所谓“轻枯、虚薄、缓、浅、

4、假,宜上;厚重、实润、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右侧支重在与脏腑用药相对应,即“余形、色、性、味,皆随脏腑所宜。”【药性理论】张元素:《珍珠囊》采用“药象阴阳”模式,将时、卦、季节和用药联系起来。特色:1用药本四时;2建立药物归经与引经体系;3药性分阴阳、升降;4评论药物的主要功效;5将人身法象与药物法象相联系。缺点:具体药物的论述少。【药性理论】李东垣《用药心法》《用药法象》(二书皆佚,内容保存于《汤液本草》)进一步发展了《珍珠囊》的药类法象学说。如张元素认为“防风的身部去人身上半身风邪,梢

5、去身半以下风邪;黄芩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李东垣在《用药心法》中加以发挥,“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而梢降。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已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用寒药治头面及手梢、皮肤疾病时,须酒炒以借酒力上腾;而病在咽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其《用药法象》根据药物气味薄厚归类,分为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五类。在“随证治病药品”一节通过具体药物进一步阐释了引经归经理论,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药性理论】

6、金元时期本草书中记载的药物不过一二百味,在功效主治上趋于简要,并无多少新药效的发明,但是其理论层次丰富,使得药效不仅与性味良毒有关,而且与脏腑经络、药物形色质地轻重润燥、升降浮沉补泻、四时六气、阴阳、五行想联系,把药物本身与人体、天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缺点是导致药效的简单化、平庸化,重视药理模式的探讨,却忽视了用药经验的积累,为招致清代新派的抨击留下了伏笔。【药性理论】药性理论新派:明末清初加强了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着力阐发《本经》药物产生疗效的机理【药性理论】明末缪希雍首先开启此风气,著《本草经疏

7、》。清张志聪、高世栻《本草崇原》清张璐《本经逢原》清姚球《本草经解要》也作《本草经解》。曹禾《医学读书志》卷下陈念祖条谓本书为“姚球撰”,后为书商易以叶桂之名。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清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清陈修园《本草经读》——较《本草崇原》《本草经解要》二书水平高清仲昴庭《本草崇原集说》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反对泥古以薄今,也反对厚今以废古清邹澍《本经疏证》清末周岩《本草思辨录》——将仲景用药与本经药性相结合清末田伯良《神农本草经原文药性增解》【药性理论】近代医学家谢观将这些人物

8、成为“新派”人物,“明清人论本草之书,可分两派。一宗宋以来洁古、海藏、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在当时可称为旧派,一以复古为主,唾弃宋以后诸家之论,在当时可称新派。”新、旧两派之争类似于医方研究中的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药性理论】缪希雍《本草经疏》字仲淳,号慕台。东吴海虞人。缪氏自幼家境贫寒,少时多病,对于方技十分喜,精研医药并长于本草。他注重医药实践,推崇《神农本草经》。缪希雍打出遵经的旗号,著《本草经疏》着力阐发《神农本草经》等古代经典本草的药性理论,介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