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825047
大小:7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25
《重庆南开中学2005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南开中学2004-2005年度七年级(下)半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2005.4.26一、基础知识及运用(27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分)A.哺育(bǔ)骊歌(ní)胡骑(jì)人迹罕至(hǎn)B.字帖(tiě)叮嘱(dīng)可汗(kèhán)兀兀穷年(wù)C.地壳(ké)哽咽(gěng)嗥鸣(háo)浅浅流过(jiān)D.祈祷(qí)踱步(duó)炽痛(chì)鲜为人知(xiǎ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心怀忌妒深夜嗥鸣鸡毛掸子荒草萋萋
2、B.来势汹汹迥乎不同妇儒皆知人声鼎沸C.色彩斑斓一反即往马革裹尸杂乱无章D.义奋填膺九曲联环浩浩荡荡可歌可泣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A.骊歌(告别的歌)秕谷(不成熟)当户织(对着)B.弥高(更加)标直(笔直)刮目相待(擦擦眼)C.讪笑(讥笑)狂澜(大波浪)警报迭起(屡次)D.泯然(完全)惨白(表程度深)铤而走险(疾走)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题目得到的信息可以将文章分成前后两部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可以这样来划分。B.《未选择的路》这首诗歌中的“路
3、”既指森林中的路,又指作者的人生之路,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新衣服、肥肠粉、语文课三个词语中加点的词都是形容词,分别修饰衣服、粉和课。D.《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作者莫泊桑,《羊脂球》是其代表作。莫泊桑是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巨匠”。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禹之所以能治好水患,是因为他采取了和他父亲鲧迥然不同的治水方法——疏导。B.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C.赵亮办的手笔抄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真是别有用心。D.诸葛亮为了匡复汉室,统一国家,曾
4、六出祁山,虽然最后壮志未酬,火熄上方谷,命绝五丈原,但仍然堪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从他上学的那天起,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B.我们要认真宣传《中学生守则》,防止中学生不做坏事。C.考试是否细心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D.重庆的大足石刻不仅享誉世界,而且闻名全国。7.下列表述中,与原文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病毒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它比细菌、衣原体的组成简单得多,仅由一个蛋白质外壳和包在其中的遗传物质核酸分子(DNA或RNA)组成。而细菌是完整的单
5、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染色体,所含的化学成分主要有脂多糖、蛋白质、DNA和RNA核酸分子等。衣原体的结构类似细菌,但比细菌稍小。细菌的大小通常为0.5到5微米,衣原体为0.3到1微米,而病毒仅为细菌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小。在生存能力方面,细菌能在自然界独立存活并繁殖;衣原体虽能在自然界存活,却必须进入被感染生物的细胞后才开始繁殖;而病毒却在自然界中无法独立生存,它们需要在活细胞中过寄生生活,并依靠所寄生的活细胞的代谢才能复制扩增。因此生物细胞是病毒的“家”,在许多情况下,病毒与宿主能够共存,不会引起明显的疾
6、病。A.从上文看,在许多情况下,病毒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疾病。B.从结构上看,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染色体和RNA等部分组成。C.从大小上看,最大的是细菌,其次是衣原体,最小的是病毒。D.从生存能力上看,衣原体和病毒的繁殖或者复制是离不开生物细胞的。8.另选对象,仿写下列语句。(4分)你是大江,你有你波涛汹涌的豪迈;我是小河,我有我细流涓涓的从容。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内容,不超过13个字(3分)5月30日,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一大早,就有大批香港市民乘坐九广铁路列车,由罗湖关口离港返回内地。上午8时
7、至9时以及11时至12时两个时段,每小时有1.3万人离境,罗湖海关外一度排起了长长的人龙。入境处共开放了60个柜台应付入境人潮,九广铁路公司也增加了列车班次。据入境处估计,30日一天有10万多港人经罗湖关返回内地。加上通过其他途径离港的人数,全天大约有14万香港人返回内地过节。10.默写(6分)①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俄国诗人普希金以乐观的精神鼓励我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②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两句。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④《峨眉山月歌》中直接点明作者思想感情的
8、一句是。⑤谁家玉笛暗飞声,。,何人不起故园情。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二、文言文(13分)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