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道德的发展.doc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

ID:58622023

大小:2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17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_第1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_第2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_第3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_第4页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儿童道德的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九章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品质,又称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品德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采用临床谈话法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1.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他着重从(1)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2)对撒谎和说真话的认识;(3)对权威的认识等方面,揭示了儿童道德的开端和发展规律。(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研究4-12、13岁玩弹子游戏对规则认识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有遵守

2、义务的运动规则第二阶段:以片面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第三阶段:规则成为彼此同意的合理的规则(1)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意识和执行的发展情况玩弹子游戏规则执行情况第一阶段: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第二阶段:从以自我为中心向大年龄儿童模仿的阶段第三阶段:初期协作阶段(常不遵守规则,争吵第四阶段:规则确定化阶段(要求严格遵守规则(2)研究儿童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间接故事法——对偶故事6、7岁效果论11、12岁动机论(3)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7岁——服从10岁——公正13岁——公道2.皮亚杰儿童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

3、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9-11岁)前道德阶段(1.5-7岁)年幼的儿童对引起事情的原因只有朦胧的认识,他们的行为直接受行为的结果所支配,因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道德认知不守恒集中于自我时期(1.5-2岁)集中于客体永久性时期(2-7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1)认为规则是万能的、绝对不变的,不理解这些规则是人们自己创造的(2)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着极端的态度,或者是好的,否则是坏的,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3)判断行为的好坏完全根据行为后果大小,而不是根据

4、主观动机(4)儿童把惩罚看作是天意,赞成严厉的惩罚(5)单方面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9-11岁)(1)认为规则是经过协商制定的,可以怀疑,可以改变。(2)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行为后果,还考虑动机(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别人(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5)惩罚较温和、贴切,带有补偿性,以帮助错误者认识和改正。皮亚杰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对说谎、过失的认识和判断,结果发现,6—7岁儿童一般根据主人公在客观上的后果(比如打碎杯子的数量多少,

5、说谎与真实情况的相差程度)作出判断。而年龄大的儿童则能注意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幼儿早期的道德认知发展正处于第二个阶段,是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因而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幼儿晚期开始向自律阶段转化,但真正达到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则是在儿童入学以后。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相应和平行的。幼儿道德的他律性就是幼儿认知的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的反映。3.道德判断转化的因素低年龄儿童的道德不成熟主要原因:(1)认识上的局限性:自我中心和实在论(2)对权威的服从儿童要获得道德认知的发展,(1)必须克服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的自我概念。——同伴交往(2

6、)成人改变传统权威地位,与儿童平等相处对皮亚杰道德认知理论的评价效果论——动机论客观责任——主观责任从受外部权威的控制——受内部道德原则支配他律——自律道德实在论——道德的主观主义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1)前习俗水平:按行动结果判断是非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二,天真的享乐主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2)习俗水平: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维护社会秩序道德。(3)后习俗水平:阶段五,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六,普遍伦理原则。第二节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三位一体的交互决定论2.替代强化3.观

7、察和模仿二、儿童的攻击性行为1.攻击性行为(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Hartup(1974)将侵犯行为区分为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工具性侵犯指向渴望得到的东西(如财物或权力),以伤害他人作为达到非侵犯性目的的手段敌意性侵犯以人为定向,旨在伤害他人(身体、感情和自尊等),如报复、支配等(1)侵犯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人生来具有死亡本能,追求生命终止。从事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