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84993
大小:94.6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10-18
《语文切入艺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奇巧开端处,解牛第一刀——王君老师课堂切入艺术欣赏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初中部徐杰王君老师的课堂教学细节艺术,可圈可点之处多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课堂切入艺术。切入,是庖丁解牛的第一刀,这“第一刀”切在何处,怎么切,切得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前提和基础,更显示着教师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所能达到的层次和境界。王君老师精妙的“切入”艺术,体现在这样一些方面:一.切得准:选“点”切入,独具匠心。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命门”,找准“命门”,就好比找到了打开解读这篇文章大门的钥匙。长期以来,我们许多一线教师,拿到小说,就是“三要素”,面对文言文,就是朗读和
2、翻译,解构议1论文,就是论点论据论证⋯⋯千篇一律,面目可憎。王君老师能够充分尊重文本的个性,从而寻觅到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切入点。从关键词切入。比如执教《丑小鸭》,王君老师提炼出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四个关键词“世界”、“丑”、“逃”、“好”,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抽丝剥茧一般的,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去研读一个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积累人生智慧。从语义辨析切入。执教《安恩和奶牛》,王老师开篇即要求学生“找出安恩是怎么回答那两个买牛人的询问的”,并提醒学生“这两个基本相似的句子其实有很大不同”,建议学生来“比较一下有哪些不同”,循着这个“切口”进去,品出了隐在字里行间人物的细腻的情
3、感态度;执教《松树金龟子》,组织学习活动“证明法布尔的著作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王老师出示了两段课文修改片段,让学生“比较原文和老师修改的文字”,思考是否可以这样改。通过辨析,“科学”2有了,“诗意”也有了,“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也有了。从矛盾处切入。王君老师是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矛盾”做文章的,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她让学生仔细研究于勒叔叔的来信,发现这封信的破绽;执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她让学生找出诗中的人称代词,提出疑问:“诗人的主体并没有变,那人称就应该是一致的,为什么这首诗中人称却在不断的变化呢?”;执教《湖心亭看雪》,她跟学生说,既然是“独
4、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又写“舟中人两三粒”?总之,大到性格的矛盾、情感的矛盾、文体的矛盾、文化的矛盾,小到一个字与另一个字的矛盾,一个动作、一封信,王君都能找到另一个参照系,从矛盾中撕开第一道口子,然后逐步深入。王君老师课堂切入的选点,还有标题切入、主线切入、背景切入、语文知识点切入⋯⋯,我们在欣赏她的课例的时候,每每被她所精选的独具匠心的切入点所折服,问君何能尔?精湛的眼光,深厚的功力。3二.切得巧:运刀自如,切中肯綮。“选点”,是有效切入的第一步,“选点”之后,便是“运刀”了,“怎么切”是很讲究的,切得得当,游刃有余;切得不当,崩掉刀刃,王君显然是深谙此道的。让
5、我们来一起欣赏王君娴熟的“刀法”。正面切入,直奔主题。执教《陋室铭》,王君老师选择的是对比分析切入:“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我们来看看她是怎样顺着切点直奔主题的:第一步,学生反复辩论,基本认同“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心中却向往着建功立业”的观点;第二步,教师出示背景故事,师生赏读,得出“《陋室铭》不是一个落魄文人郁郁不得志时的自我沉醉自我安慰,而是一篇特殊的战斗檄文⋯⋯”的结论;第三步,由探究刘禹锡扩展开去,解读一类“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4们”(周敦颐、刘禹锡、范仲淹、苏轼⋯⋯),最终达成了“探寻古代一类知识分子人
6、格追求”的教学目标。如此一切之后,穷追不舍,就能让刀力透过纸背,直抵文本的核心。侧切正取,迂回通幽。所谓“侧切”,就是“侧面入手,正面解读”,就是“迂回走进”,它可以用来解读较为艰深的文本,也可以对浅易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她执教《珍珠鸟》第二课时,是这样切入的:“请大家浏览课文,‘我’对珍珠鸟有哪些‘不’呢?请找出一些句子,可以直接含有‘不’,也可以暗含着‘不’。”这样的切入,表面上并没有正面进入文本的核心“距离产生的美”,但是,从其课堂活动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切入更巧妙,其一,它立足于文本语言土壤;其二,主题探究水到渠成,避免生拉硬拽;其三,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累丰厚。
7、5我们再看王君老师执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体裁,新闻的相关知识用怎样的形式来学习呢?王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东路军很烦恼,他们被毛主席安排在新闻的最后一个层次。他们不服气,认为自己的位置完全可以往前移。你以为如何呢?你能说服他们理解毛主席的安排吗?”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说服”,自然领会了新闻的结构之美,达到了阶段教学目标。反手运刀,无理而妙。读李煜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开始总是不解,春花秋月,多么美丽的景物,为什么要它们“了”呢?及至了解了词人的创作背景,才豁然,这就是无理而妙。王君老师的课堂切入,有时就是这样,看似无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