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

ID:58539669

大小:583.58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10-21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_第1页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_第2页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_第3页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_第4页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_第5页
资源描述:

《P63课外古诗词诵读·比较阅读ppt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vs《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找一找,议一议:分别找出两首诗中出现的相关地点,两首诗的地点呈现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峨眉山月半轮秋)——平羌(峨眉山东北)(影入平羌江水流)——清溪(峨嵋山附近)(夜发清溪向三峡)——三峡——渝州地点转换时间比较短,从地点转换可以看出,李白提到的五个地点有三个地点是在峨眉山附近的,这足以表现出李白对故土的留恋,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2、)——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落花时节又逢君)地点转换时间跨度非常大,结合诗歌内容(“落花”可以象征个人命运的不济和繁华时代的逝去),从地点转换可以看出,与著名音乐家前后相见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以前是大唐盛世,歌舞升平,经常看李龟年表演,如今是安史之乱,盛唐不再,当年的风光也不再,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流落江南,表达了诗人对个人身世和时代落幕的慨叹。《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VS《夜上受降城闻笛》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位诗人都是大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两首诗都与战争

3、有关系,这两首诗有哪些不同呢?1、地点、时间、情感和情感主体不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在行军的路上,时间是重阳节,这个时候作者很容易因为孤独而感到惆怅和凄凉。《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在边塞的受降城上,时间大约在冬季。气寒彻骨,戍边凄苦,这个时候戍边将士们很容易思念家乡。(内容上)2、表现情感的方式不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通过对“故园菊”这个意象来展开想象,借物喻人,用“故园菊”的孤寂来写自己的惆怅凄凉以及对百姓深陷战争泥泞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夜上受降城闻笛》是用了借景抒情和铺垫的表现手法,用“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一种冷寂庄严肃穆的氛围,为下文将士们因为听到芦笛之声而引发

4、无尽思乡之情作了铺垫。(写作手法)《秋词》VS《夜雨寄北》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首诗都是写在秋天的,都用了天气环境渲染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比较两首诗,它们有什么不同?1、《秋词》写于诗人被贬放还的时候,天气晴朗,诗人通过对秋天的赞美表现出了其乐观主义精神,别具一格。《夜雨寄北》是写于诗人羁旅于巴蜀,夜雨时分,诗人想起了家人,思乡思亲之情油然而生。(内容不同)2、《秋词》有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借“晴空一鹤排云上”间接写出了自己克服困境之后的豁然开朗与

5、乐观洒脱之情。“便引诗情到碧霄”又是直接抒情,所以这里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第一第二句又是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诗人对秋天喜爱,从而更显其豁达之情。《夜雨寄北》中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诗人对家人团聚的强烈渴望,别具一格。(写作手法)《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VS《潼关》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两首诗都写到了马,结合课下注释,和课下解析,说一说两首诗有何不同。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马是战马,战马与风雨进入年迈多病的爱国诗人梦里,充分表现出了

6、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心与担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令人尊敬)《潼关》中的马是诗人在北方壮阔原野上驰骋之马,是诗人10岁时写的,其马蹄声是为了衬托出北方秋风猛烈,终古高云的壮阔、秋风吹散马蹄声的秋高气爽、河流大野犹嫌束的放荡不羁,山入潼关的巍峨险峻充分表现出了10岁诗人的血气方刚与无所畏惧。(内容情感不同)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诗人运用了想象的写作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年老体衰,深陷凄凉处境,但仍然不感到自我悲哀,而是心念国家命运前途,梦里也牵挂不断。《潼关》中用了借景抒情和拟人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北方原野的壮阔和潼关关隘的巍峨险峻,这又形成了对比,十分有张力,给读者强大的冲击力,“河

7、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把山写活了,似乎能感到少年谭嗣同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这又是借物喻人,谭嗣同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似乎能看到23年后谭嗣同为改变中国命运英勇就义慷慨赴死的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千古奇人真男子,可歌可泣):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作手法)默写这八首好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