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3839
大小:2.59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7-12-14
《第15章 肠道感染细菌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章肠道感染细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是一群生物学性状相似的G-杆菌,多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故名。共同特征形态和染色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有鞭毛,志贺菌无鞭毛(动力-);一般致病菌都有菌毛。共同特征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大肠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的菌落特征:鲜桃红色或微红色,菌落中心呈深桃红色,圆形,扁平,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共同特征生化反应生化反应活泼,不同种细菌分解糖类或蛋白质形成不同产物,以此可区分各菌属和菌种。例如
2、:肠杆菌科中的致病菌一般不分解乳糖;而非致病菌多分解乳糖。在含乳糖的SS琼脂中:无色(致病)、有色(非致病性)共同特征抗原结构主要有:1.O抗原(菌体抗原)2.H抗原(鞭毛抗原)3.K抗原(荚膜抗原)4.Vi抗原(表面抗原)共同特征不强,湿热60℃经30min即被杀死。对低温有耐受力。对一般消毒剂如漂白粉、酚、甲醛等均敏感。有些菌(志贺菌和沙门菌)能耐胆盐和在不同程度上抵抗染料的抑菌作用。此特性已被用于制作鉴别培养基或选择培养基。抵抗力一、大肠埃希菌1)是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能合成维生素B及K供机体利用;
3、2)能抑制腐败菌及病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属)和真菌(如白念珠菌)的过度增殖;3)异位寄居时,能引起化脓性感染;某些菌型为致病性,可引起肠道或尿路感染。形态染色G-短杆菌,周鞭毛,有动力,周身有菌毛。培养特点在鉴别培养基上因分解乳糖产酸,使指示剂变色,菌落被着色。抵抗力胆盐、煌绿染料等对其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易形成耐药性,R质粒可在肠道菌间传递;对氯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可选用庆大、诺氟沙星、新生霉素等治疗。生物学性状大肠埃希菌鞭毛和菌毛(透射电镜×42500)致病因子致病性1、菌毛能使细菌粘附在小
4、肠及尿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上2、外毒素(如肠毒素及溶血毒素)、内毒素等,均可导致腹泻3、K抗原有抗吞噬与抗补体的溶菌作用。致病性所致疾病1.肠道外感染以泌尿道感染最多见。机体抵抗力降低、外伤或Ecoli离开肠道浸入组织器官时,也可引起多种化脓性感染,如烧伤感染、胆囊炎、肺炎、脑膜炎及败血症等,甚至导致内毒素休克。2.肠道感染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分成5组,即肠产毒性E.coli、肠致病性E.coli、肠侵袭性E.coli、肠出血性E.coli及肠粘附性E.coli。五种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引起的疾病ETE
5、C(肠产毒性)旅游者腹泻及婴幼儿腹泻:水泻、腹痛、恶心、低烧、脱水EPEC(肠致病性)婴儿腹泻:发热、恶心、呕吐、大量水泻,非血性便EIEC(肠侵袭性)痢疾样腹泻:发热、腹泻、水泻或典型菌痢症状,出现脓血粘液便EHEC(肠出血性)出血性肠炎:剧烈腹痛、血便。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小板较少性紫癜EAEC(肠粘附性)急、慢性腹泻:水泻,呕吐致病性卫生细菌学意义大肠埃希菌作为环境、水源和食品被粪便污染的检查指标之一。我国卫生标准:每毫升饮水、汽水、果汁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000ml饮水中大肠菌群数不得
6、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及果汁中大肠菌群数不得超过5个。是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本属细菌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4个群。在我国菌痢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感染较为多见。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及生化反应G-杆菌、无鞭毛、无动力,有些菌体周围有菌毛。在S-S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光滑型菌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大多数志贺菌不发酵乳糖。生物学性状抗原构造与分类志贺菌属缺少H抗原,其抗原结构主要由O抗原贺K抗原组成。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结构的差异,将志贺菌属分为A
7、、B、C、D4个群。生物学性状抵抗力本属细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酸性环境也较敏感。对多种抗生素易形成耐药性(主要由R质粒决定),并在菌间传递。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致病性与免疫性1.侵袭力侵袭力是志贺菌的主要致病因素。细菌借菌毛及相关结构的协同粘附在回肠末端和结肠的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继而进入,在上皮细胞内增殖。2.毒素(1)内毒素破坏肠粘膜上皮----粘膜脓血便;作用于肠壁----毒血症的症状;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腹痛、腹泻、里急后重(2)外毒素多由痢疾志贺菌产生,又称志贺外毒素,志贺毒素具有细胞
8、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3种生物学活性。致病性与免疫性所致疾病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经口感染。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bacterialdysentery)。急性菌痢,治疗不当,可转为慢性。慢性菌痢,病情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中毒性菌痢:多见于小儿,主要为内毒素引起微循环障碍发生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致。致病性与免疫性免疫性免疫期短,也不稳固。抗感染免疫主要依赖肠道局部免疫,包括肠道粘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