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2、无意识或者说潜意识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们对认识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认识。简言之,潜意识是一种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认识之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潜意识不等于无(没有)意识,它在认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现代认识论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多重性、多层次的,意识的反映只是一种主要的和本质的反映,但它不能代替其它形式和层次的反映,它对认识对象的反映,并不能包揽无遗。潜意识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的全面认识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实际上,潜意识
3、反映也是形成认识和观念、丰富主体认识结构的重要渠道,它对于意识反映来说,也是一种辅助和补偿的反映形式。心理学家们通常把意识以下的意识称为“无意识”,这就很容易被人们误解为“无意识”就是没有意识。其实,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它是认识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意识。原苏联心理学家B·C·列坚别尔格认为,只有高度发展的意识,才能有无意识的心理现象。他说:“无意识心理现象并不只是一个否定性的定义(即在心理反应过程中没有意识,动物和幼儿即如此),而是一种特殊的、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形式,它是同意识在一起并同意识不
4、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区别在于:意识能被主体所知觉,并能够用语言思维加以表述;而无意识却不能被人们所知觉,通常无法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状况。意识是明显的、较为清晰的、自觉的;无意识是潜在的、模糊的、不自觉的。例如边骑自行车边思考问题的人,他的注意力在他所思考的问题上,但自行车照样向前行驶。毫无疑问,骑车人的骑车意识是存在的,但并没有被他本人察觉。这就是一种习惯性无意识,这种无意识没有进入意识领域,它是不自觉地进行的。这个例子虽然说明了何谓意识和无意识,但仍很难用简洁的语言向人们表述“无意识”的确切含义。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往往就会把它误
5、解为没有意识,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认为还是把“无意识”改称“潜意识”为好。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教授也认为,把无意识称潜意识更贴切。其理由何在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意识及意识系统各层次的关系说起。我们现有的认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这个高度发展的物质的特殊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就是说,意识具有对象性。如说认识主体对某物有意识或意识到某物,即是指对这一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对它的实际过程的认识或反映。意识的对象不仅指向外界事物,也包括
6、对人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理解。人们往往使自己的意识成为意识活动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自觉地反映,是一种理性认识。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又是不完全的。因为它只揭示了人的意识中的显意识部分,而忽略了意识中尚未被意识到的那些潜在的部分。其实,远在古代,就出现了对无意识的种种猜测,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就包括了对无意识的猜测。又如柏拉图,就把心灵或灵魂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灵魂又有高低级之分。康德早在18世纪就认为无意识乃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半个世界”。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被重视。直到19世纪
7、末至20世纪初,才由精神分析学派开始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弗洛伊德的意识和无意识理论,各家的解释又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精神分析学派建立的无意识心理学体系,把人们的心理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无意识(深层),指被压抑的、无从知觉的本能和欲望,即动力性无意识,也称潜意识;二是前意识(中层),指无意识中经过努力可转变为意识的经验,即潜在性无意识;三是意识(表层),指同外界接触所能直接觉察到的心理的表面部分。由于无意识暗中支配意识,意识压抑本能冲动常常是无意识的,前意识又是无意识的一种,因而无意识是三者中最基本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决策者。显然,这是
8、一种非理性的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理论。”有的精神分析学者,则主张将心理过程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并主张将无意识改称“下意识”,亦译为“潜意识”。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