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45271
大小:2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3
《语文(心得)之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语文论文之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合肥市蜀山小学 吴宏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进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新课程倡导学生作文的个性化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但平时我们所看到的学生作文多有“作文选”的痕迹,语言苍白,空
2、话套话较普遍,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个中原因何在?本人认为主要原因:一、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不想写、不愿写。二、学生没有写作素材,不知道写什么。三、学生没有掌握写作方法,不知道怎么写。从事语文教学已有20多年的我,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要改变学生习作中缺乏真情实感这种现象,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 设计新的习作模式,激发习作兴趣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遵循这样的模式:审题—立意—选材—列提纲—打草稿—修改—誊写。作文课堂氛围严肃沉闷,学生对习作毫无兴趣,因此写出来的内容空洞
3、、单一,没有真情流露。真是“作文作文,烦得要命,学生痛苦,教师无奈”。面对这一现状,我进行了分析、反思,尝试着改变了平时的作文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了习作教学模式:即“一个话题、一种欲望、一次合作、一次表达、一次交流、一次练笔”。每次习作时,我结合教材单元习作要求,给予特定的话题或引发学生进行生活中的作文,启迪、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化成话题写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对习作减少了畏惧感,体验到了习作就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即说真话,写真话,因而学生习作兴趣倍增,习作时都乐于表达,
4、乐于交流,乐于动笔,乐于与他人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二、 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养成乐于表达易于动笔的习惯要让学生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只有提供丰富的习作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只有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积淀习作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我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将阅读教学、课外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便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具体方法如下:1. 利用文本资源,做到读写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5、。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把文中精彩的片断作为习作的范例,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精彩内容,学习作者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用什么方法来写?使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词句?……让他们边读边想,边议边练。如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课文后,我便设计了习作训练——《我们的校园》和《可爱的大蜀山》,学生很自然地运用
6、了总—分—总的写作顺序,学会了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既写出了校园环境的美丽又写出了师生学习生活的快乐及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情。这样读写结合,活学活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习作任务。2. 指导课外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每月布置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每月定时进行一次“书评”,内容为:书名、作者、主要内容、摘抄好词佳句,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下来,并批注喜欢的原因。这样不断积累,学生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并做到“多读,多背,多用”,学生的阅读量随之增加,既扩大了知识面,又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素材。我带的三
7、年级学生,习作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我经常读范文给他们听,引导学生评析、欣赏其中的好词佳句,鼓励他们学习运用。现在班级已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阅读课外书,并养成了认真记笔记,摘抄好词佳句的习惯。有时连我在课堂中、交流中讲到的好词好句也能及时记录下来。同学们经常以积累好词多少为荣,以周记、习作中运用了好词的多少为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小学5-6年级学段里的习作要求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
8、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只有留心观察生活中熟悉的人、物、景、事,做好观察记录,习作时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如果不去留心关注,不去思考,那么即使是学生耳闻目睹的,也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如何让平凡的事情变得不平凡,让生硬的东西变得可爱起来,就得靠有心地观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的事物,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