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44104
大小:3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5-13
《其他(心得)之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其他论文之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 陈雪琦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作为社会的子元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又因为其独特的功能,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而小学教育是多元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随着共和国的诞生一起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本文从课程典范的重构、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文化的再生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面临的困惑与矛盾
2、以及建议,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一、回顾——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自《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实施以来,也已由7年的时间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到课程改革中,努力实践新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程典范的重构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之有着眼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课程既要实现儿童的“认知”与“情感”的整合,还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与文化发展的整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3、必须超越行为的“学科”课程典范,实现课程典范的重构。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等等,是一场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它不只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说来,有这样几点:一是新课程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教育观念。二是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
4、三是突破学科中心,基于“四基”选择课程知识,体现了面向全体,钱是关心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理念。四是建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二)课程理念的创新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理念的创新。如果没有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改革就只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乏文化创新的动力。正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动了课程研究,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玩起了课程改革的生机和活力。 1.创新的学校观。随着新课程改
5、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学校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即将走向每一个教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调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便使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率。学校应给成为联系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通过合作交流、反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学校课程的认知,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实现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2.创新的课程观。新的课程强调课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文本的特点。课程不只是“
6、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的内容和意义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个教师、学生在对课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课程做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造性的改变。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的“动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教师、课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课程、创造课程。 3.创新的教材观。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坚持“教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知、学会
7、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例,成为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范例。另外,我们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学生。 4.创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在对话中不断建构知识。同时,学生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他们必须具备批判意识,敢于直面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设法加以解决,形成一种发展问题、分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学不再重教知识,而是
8、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它是师生富有个性化的生命活动。 5.创新的教师观。新的教师观认为,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贩私者、建构者等转变。首先,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开发者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其次,教师要有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