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

ID:5844339

大小:22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5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1页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2页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3页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4页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2届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惠阳一中实验学校2011-2012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2X24=48分)1、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佛教的广泛传播2、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

2、布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3、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A.政治非常开明B.制瓷技术精湛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4、数据记载:“元月十五日时,……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何时?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5、“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形成区

3、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6、教科书描述某一古都:“这个城市的人口大约一百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隔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如果有机会拜访这座城市,你会因为众多的佛寺而感到震惊。宴会上常可看到外国女子组成的乐队,坐在骆驼背负的平台上表演,演奏着类似吉他的琵琶。”这最可能是哪一座都城?()A.东汉的洛阳B.唐朝的长安C.北宋的汴京D.清朝的北京7、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

4、.专制制度的衰落B.商品经济的发展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8、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首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B.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C.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推动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9、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C. 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D.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10、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

5、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11、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A.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6、  B.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12、历史学家徐中约在其著作《中国近代史》中写道:“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所说的“更为可取的方面”主要是指A.涉外机构B.军队建设C.政治制度D.文化教育13、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五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

7、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A.实业救国B.教育救国C.军事救国D.法制救国 14、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商品输出的要求B.垄断贸易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15、《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

8、  B.中法马尾海战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16、下图是一幅漫画作品《如此“修墙”》,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下列表述内容与该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