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

ID:58410231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10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_第1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_第2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_第3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_第4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组合探索山河一中张海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从特定的标准出发,以现有的教学条件为依据,选择并实施在这各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现代教学论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独立解决实际能力。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何使这种双边活动达到最优化组合,向教与学的最优化组合要质量?我们认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这两方面的积极性,才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组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是

2、如何指导学生读书,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一般程序是:质疑——阅读——练习——精讲——归纳。这五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溶为一体。质疑看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起点,要萌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必须依靠对知识的渴求,要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积极思维状态。质疑,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1、提问质疑:在讲授新课的开始,从旧知识引出或从新知识中归纳,巧妙地提出质疑,引而不发,然后叫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写出3个不同

3、的化学方程式,要求要有不同的沉淀产物?学生书写的结果大致都是氯化物(含盐酸)和AgNO3反应生成AgCl沉淀或可溶性硫酸盐(含H2SO4)及可溶性钡盐生成的BaSO4沉淀。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同的反应会产生相同的沉淀产物呢?此时指导学生看书,使他们自已找出正确答案。2、实验质疑: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思考解答。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演示Cl25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布条退色,而通入干燥的有色布条时,则不退色。提出质疑:让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为什么Cl2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而干燥的有色布条不退色?(2)是什么物质

4、使有色布条退色?Cl2的漂白原理是什么?指导学生看书。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从“湿润”二字上找突破口。在学生认真看书之后,就可以得出:Cl2与水的作用,反应生成了HClO,HClO有较强的氧化性,使有色布条氧化而退色。这样使学生对Cl2的漂白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点燃H2+Cl2====2HCl3、讨论质疑: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之后,强调了电子的得失或转移,但对共用电子对的偏移往往容易忽视。我们写了下面的反应式:学生讨论此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在学生热烈地讨论后,指导学生看书,并提示在HC

5、l分子中共用的电子对处于两原子的正中央部位吗?两原子谁的氧化性强?学生顿时恍然大悟,Cl的氧化性比H强,吸引电子对的能力Cl比H强,所以电子对偏向Cl。这样不仅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补充了一个稍难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在Br2+SO2+2H2O===2HBr+H2SO4反应中,哪种物质是氧化剂,哪种物质是还原剂,为什么?同学们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很容易地作出正确回答。综上所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阅读、速读能力上,应从启发阅读、探索讨论入手,方法和形式是

6、多样的。我们采用“先粗读、找问题、画符号、引旁批、再精读”,看、想、练三结合的方法,从提问、实验、讨论三个方面的质疑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应该是引路人、组织人、启迪者。引路:每一节课拟一些自学提纲或思考匙,作简明的介绍或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使学生自学时有目标,有重点,并做到温故知新。组织: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51、求异思维的多端性训练:多端性其含义是要求思维畅通少阻,灵敏迅速;要求多方向,多途径

7、地思考问题。多端性的要点是个“多”字,既思考问题的途径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多,回答问题的正确答案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从本课中的信息出发,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例如学习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结合周期律,原子,分子结构,氧化还原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联系其制法、收集、应用等,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形成网络性知识。对其进行多角度论证,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再如对某种实验,从物理性质及仪器原理出发,对其操作要点,成败关键,误差原因等作多因素分析。这些知识和方法单靠自学不一定能掌握,在教师有意识的

8、组织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就能将各种信息检索,分析,综合,从而达到更高层次。学生看过一两遍课文后,教师还要不要简述?如何启发、精讲?做法是:用提问重现知识,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归纳知识,通过引申来扩大,联络知识。例如,学习了某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后,让学生简单复述几个要点,教师则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