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09616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0
《反思科学操作活动中的.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反思科学操作活动中的“乱” 科学活动的特点是操作多,操作的目的是让孩子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这既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又符合孩子“动作识记优于机械识记”的思维规律。实验时要充分让孩子质疑、讨论、谈体会,课堂上“乱”味十足也未尝不可。 “引乱”激兴趣。 “引乱”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操作兴趣,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而且能使学习成为快乐之事。科学始于好奇,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巧妙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如教学“摩擦起电”时,课前我准备了多张大小一样的吹塑纸以及浆糊、双面胶
2、、透明胶、水、磁铁等,我问:“你们有办法把吹塑纸粘在黑板上吗?”只见孩子争先恐后地走出来,有的用浆糊,有的用磁铁、有的用双面胶,有的用水……。孩子表演完后,我神秘地说:“我什么也不用,就可以把吹塑纸粘在黑板上。”然后,我把吹塑纸轻轻地在头上擦几下,吹塑纸就紧紧地贴在黑板上。正当同学们纳闷称奇的时候,我追问道:“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想。”我见孩子们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了,顺势进入了下一程序的教学。 “导乱”促探索。 “导乱”是引导孩子自行探索求知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孩子有目的地“乱”。幼儿科学活动过程的实质就是幼儿探索的过程。科学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发现
3、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科学活动中,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获得直接经验,在探索中发现,而不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 如教“怎样让物体带电”这一问题时,我为各实验小组准备了塑料梳子、塑料尺、玻璃试管、塑料绳子、食品袋及毛皮和丝绸等各类物品。开始时我问:“你们怎么知道物体带上了电?”孩子说:“如果物体接近泡沫塑料粒后能相互吸引的话,就说明物体带上了电。”我接着说:“这位孩子回答的很好,现在请你们想想办法使桌子上的物体带上电,试试看。”也容不得我说开始,孩子们就乱开了:有的用毛皮摩擦塑料尺;有的用丝绸摩擦塑料块;有的用圆珠笔在头发上擦;有的在叫“老师,为什么皮毛摩擦
4、玻璃试管不能吸引泡沫粒。”我鼓励他们:“那你们再想一想办法。”这下子教师又乱开了,时时听到:“老师,食品袋摩擦后也带上了电”,“矿泉水瓶在毛衣上摩擦也能带上电”……就这样,孩子在一片“乱”声中进行着自主探究,从而掌握了物体摩擦后带上电的知识。“平乱”求突破“平乱”是引导孩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归纳和总结是将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结论化。归纳和总结不仅是一个活动结果,更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同时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科学活动中并不是让孩子一味地“乱”下去,而是让孩子“乱”到一定的程度后,教师引导
5、孩子平静下来,汇报操作结果,总结探究成果,达到“动静结合”的教学效果。如做摩擦带电的实验,我要求孩子把气球吹涨扎好,问:“你们能不能把气球贴在掌心让它不掉下来?”我的话音刚落,全班孩子就“乱”开了,结果气球从他们掌心中掉了下来。又等他们“乱”了一会儿,我让他们平静下来,在商量讨论。忽然,一个孩子似有所悟,抢着说:“老师,我有办法了。”我示意他做给大家看,之间他把气球在自己毛衣上摩擦了几下,气球果真吸在了掌心,全班小朋友向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我又问:“吹塑纸经过摩擦能吸在黑板上,气球经过摩擦能贴在掌心,这是什么原因?”于是得出物体摩擦可以产生电,大家都可以使物体带上电,并
6、且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在这种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孩子有的拿笔在头上摩擦吸纸片,有的用铅笔在毛衣上摩擦吸泡沫粒……在科学操作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组织、有尺度地开放孩子,给孩子提供多元化的空间,真正做到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让孩子有目的、有次序、有创造地“乱”。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才能使幼儿只是和技能获得和谐发展,才能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