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07160
大小:547.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9
《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时:年月日星期NO:课题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4.重点原子的核式结构教(学)具.资料难点散射实验的过程,结果分析投影仪关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情分析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教学内容主导调控主体活动时间一.电子的发现:1.
2、阴极射线:1876年,德国戈德斯坦把从阴极发出的某种看不见的射线称为极极射线J.J汤姆孙J.JThomson1857~1940英国赫兹H.RudolfHertz1857~1894德国①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猜想:赫兹:电磁波;J.J汤姆孙:粒子流②影响研究阴极射线的因素:⑴阴极射线能穿透铝片;⑵条件限制未能观察到射线在电场中的偏转;⑶受前人原子是最小的微粒的观念的影响.2.发现电子:荧屏电子束—M1M2/+—+电极板①J.J汤姆孙实验过程及原理: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的过程原理:在电场中:Ee=evBv=E/B在磁场中:Be
3、v=mv2/re/m=E/B2r***实验结果:阴极射线的比荷e/m是氢离子的将近2000倍;不同材料的阴极射线的比荷相同②电子:1889年4月30日,J.J.汤姆孙正式把这种微粒称为电子。12年后R.A.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电子的发现具有更伟大的意义,因为这一事件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实物。电子的发现打开了通向原子物理学的大门,人们开始研究原子的结构.由于J.J.汤姆生的杰出贡献,1906年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提出物质是由不可分割的微粒(叫原子)组成的。100多年前
4、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化学上倍比定律的发现等证实了物质的原子性结构,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密立根(美国)RobertA.Millikan1868年~1953年二.原子的结构:㈠汤姆孙的枣糕式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能解释:原子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怎样分布,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㈡α粒子散射实验: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1.实
5、验器材及过程:讲解实验装置,原理和方法:2.实验结果:①绝大多数的α粒子基本不偏转。②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③极少数α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偏转角大于90°,有的甚至被反弹回来。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生原子模型:汤姆生原子模型中认为正电荷是均匀分布在原子内,当α粒子穿过原子时它受到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因为不会使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㈢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1.核式结构对实验现象的解释:2.原
6、子核的特点:(1)原子的半径约为10-10米、原子核半径约是10-14米,原子核的体积只占原子的体积的万亿分之一。(2)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及该元素在周期表内的原子序数相等。(3)电子绕核旋转所需向心力就是核对它的库仑力。卢瑟福检验了在他学生的实验中反射回来的的确是α粒子后,又仔细地测量了反射回来的α粒子的总数。测量表明,在他们的实验条件下,每入射八千个α粒子就有一个α粒子被反射回来。用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和带电粒子的散射理论只能解释α粒子的小角散射,但对大角度散射无法解释。卢瑟福思考了整整一、二年
7、的时间。在做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和深思熟虑后,他才大胆地提出了有核原子模型,推翻了他的老师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板书设计一.电子的发现:1.阴极射线:2.发现电子:二.原子的结构:㈠汤姆孙的枣糕式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在其中。能解释:㈡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器材及过程:2.实验结果:㈢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全部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课后小结检查意见:签字:月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