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02350
大小:154.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9-07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流派.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内容提要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关于课程目的关于课程内容关于课程组织对结构主义课程的评价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一)提出背景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国防教育法》颁布;伍兹霍尔会议。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二)什么是“结构主义”广义地说,结构主义指的是60年代初以法国巴黎为中心、继而在欧美知识界形成的一种“时髦的思想方式”,或一股企图大举改造传统人文学术的革新思潮。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结构”Structure来源于拉丁文Structum,意思是指“经过聚拢和整理,构成某种有组织的稳定统一体”。结构主义关注的焦点,
2、并非人的意识或存在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系统与结构关系”。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结构主义标榜科学精神,提倡系统分析、科学方法和深层阐释。指望用一种“全新科学模式”,来推翻并取代以往那种“以人为本、注重主观思辨、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人文主义”,及其习以为常的历史阐释方式。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三)代表人物布鲁纳(J.S.Bruner),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1937年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获学士学位,194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西北大学等9所高等学校获荣誉学位。1959年撰写《
3、教育过程》。影响: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先后获得美国卓越科学贡献奖(1962年)、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和教育出版机构联合奖(1969年)、梅里尔—派尔美机构的嘉奖状(1970年)等奖励。“战后以来,对现代的日本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人,恐怕就是杜威和布鲁纳了。”——广冈亮藏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布鲁纳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不是刺激与反应结合的渐次复杂化的量的连续过程,而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个阶段组成的阶段性的质的过程。即:行为把握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皮亚杰: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同化、顺应
4、、平衡。学习是儿童创造与发展的过程。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的作用。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觉运动阶段(0-2):通过反射等本能活动发展认知能力。前运算阶段(2-7):以表象或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具体运算阶段(7-11):具体地作用于对象,尚未达到使用语言和假说进行运算。形式运算阶段(12-15或更大):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推理及逻辑能力。一、提出背景和代表人物(四)哲学基础: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依据某种结构或系统而构成的。强调关系。现实的本质表现于事
5、物之间的关系之中。每个个体都是与他有关的一切关系的总和。消解主体。人不处于万物的中心位置,而是系统结构的一个因子。强调转换。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是根本的特征。二、关于课程目的“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应该超过和不限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而在于它将来为我们服务。”——布鲁纳课程目的:利用课程所占有的知识容量,在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之内,最大程度地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帮助学生获得训练迁移,培养学习的能力。二、关于课程目的训练迁移的两种类型:“训练的特殊迁移”:学生运用学过的东西,发挥知识对某些工作的特殊适用性
6、;“训练的非特殊迁移”:学习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其成为日后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三、关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成:以学科结构为中心。学科结构:构成某学科框架的那些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组织结构:表明某一学科探究的界限。实质结构:某门学科的概念、原则和原理。句法结构:某门学科探究所使用的方法。三、关于课程内容为什么要学习学科结构:每一个学科(知识领域)都存在着基本的结构,它可以使人的学习更经济和连贯。学科结构可以提供实质性的知识;学科结构可以提供一般思维和方法的知识。三、关于课程内容结构主义教学的原则:动机原则:教师要善
7、于激发内在动机。结构原则:教给学生各门学科最基本、最佳的知识结构。程序原则: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反馈性原则:为更好地学习,学生必须得到反馈。四、关于课程组织“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布鲁纳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发展潜力是可以发掘的,儿童做好了学习的准备。课程组织的关键:知识的“可转译性”和“个别化”。四、关于课程组织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吸收了直线式和圆周式课程编排的形式。直线式组织体现出一阶段比下一阶段高深和分化的逻辑顺序;圆周式组织则由
8、同心圆一波又一波扩散、加宽。四、关于课程组织学生学习的“发现法”:“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学生要像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知识。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