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397375
大小:177.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9-07
《《射频消融手术》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射频消融手术射频消融的功能主治射频消融手术主要用来旁道,双径路引起的心动过速(根治率在98%以上)还可以治疗室速,房速,房扑,房颤,频发早搏等。射频消融手术的机制利用射频电流(频率为100KHZ-1.5MKHZ的正弦交流电)通过心肌组织时产生电磁热,导致组织温度升高,脱水,造成心肌凝固性坏死,以破坏异常传导路径或民位兴奋点而达到治疗心动过速的目的.如何进行手术穿刺插管技术(以股静脉为例)一般选用右侧股静脉,腹股沟常规消毒,用左手中、食、无名指轻触及股静脉。以股静脉为标记,在腹股沟下不为2CM,股静脉内侧1CM处,用1%-2%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与皮肤成30-45角度进针,直至整个穿
2、刺针进入皮下或针头碰触骨骼,不能继续进入(针穿透股静脉)。小心慢慢后退穿刺针,一旦进入股静脉内,可见暗红色静脉血缓缓流出,经针孔放入指引导丝。退出穿刺针,保留导丝,在导丝进皮处,用手术刀轻轻切开皮肤,经导丝插入静脉鞘,退出导丝和内鞘,经外鞘内腔放入电极导管。参照X线透视下导管位置和记录仪心内心电图形可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常用穿刺部位穿刺右股静脉,经过下腔静脉:用来放HRA,HBE,RV等导管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经过上腔静脉——用来放CS导管;穿刺右股动脉,逆行经过主动脉、右室——用来放大头导管到左室(消融左侧旁道)射频消频手术中用到的器械(1)穿刺针(2)导丝:有长导丝和短导丝。(1
3、F=0.33MM)(3)鞘管:包括内鞘和外鞘,按用途分为动脉鞘和静脉鞘:按其外径粗细分为5F,6F,7F,8F(其中6F=2MM)(4)射频消融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分类5F6F7F8F1F=0.33MM(和鞘管大小配套使用)按外径粗细分为按远端(插入心脏的一端)的弯度分为蓝导管红导管黄导管蓝加硬导管红加硬导管黄加硬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分类A:标测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分类按其用途分为常用来标测HRA,HBE,RVA,也可用来标测冠状窦,一般为四极导管:冠状窦是最大的心脏静脉,位于左房和左室间的冠状沟,流入右心室。冠状窦流入右心房的开口叫作冠状窦口,冠状窦口的确切位置因人而异,一般在三尖瓣、下腔静脉
4、和椭圆囊隐窝之间。冠状窦是有创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手术的关键,导管插入冠状窦记录左房和左室的电信号。射频消融室上速时,通过冠状窦导管为大头导管在左房或左室定位。所以冠状窦导管有的电极比较多,有四极,八极,十极或更多极(一般用四极或十极)B:冠状窦导管射频消融导管分类射频消融导管分类因为导管的第一个电极表面积是一般电极的4倍(电极宽度为4MM),所以叫大头导管。用该极放电手术成功率比一般电极高。该导管既可用来看波形,又可以用来放电,通过射频转换盒进行切换。手术中常用蓝大头,红大头,黄大头和蓝加硬大头或其他加硬大头导管。射频消融导管的电性能必须保证其电阻<=6欧姆C:大头导管射频手术中可
5、能用到SWARTZ鞘,该鞘既有一般鞘管作用,又有导引管的作用,可用来支撑导管,使导管很好的贴靠心肌组织,提高标测和放电效果,从而缩短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另外,射频消融手术中还可能用到房间隔穿刺针,当病例是左侧旁道时,导管大头既可以通过股动脉到达左心房,也可以通过穿刺房间隔到达左心房(特别是病人主动脉瓣有病变时)射频手术中可能用到的其它器械盐酸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肝素(抗凝血)异丙肾急救药品等射频消融所用的药品X光机电生理记录仪射频机刺激仪除颤仪(备用:手术中病人发生恶性心动过速和药品不能终止的心动过速)等。射频消融手术所用的医疗设备射频消融手术基本过程(1)穿刺部位消毒、盖手术单
6、(2)穿刺、下导管(3)电生理检查,找“靶点”:用刺激仪诱发心动过速,然后用电极同步记录心电活动,找出心动过速中发生电活动的部位,即心动过速的起源点,就是大头消融的“靶点”(4)放电,直到心电图改变,用刺激仪继续刺激,若能诱发心动过速,重新标测,放电;否则观察十五分钟,病人无异常情况,手术成功,撤出导管和内鞘,压迫穿刺部位,观察十五到二十钟(5)包扎伤口,手术结束导管的定位病变部位的判断“靶点”部位的定位手术成功与否的判断电生理记录仪的作用发送刺激脉冲刺激心脏,使心脏按刺激的频率跳动,从而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若用刺激仪不能诱发心动过速,则滴加异丙肾心率逐步加快,从而诱发心动过速。刺激
7、仪的作用监测大头温度是为了防止热量不能随着血液流动及时散发出去监测阻抗是心脏内大头电极与背极板之间的阴抗,正常值在80-120欧姆之间,在冠状窦内放电时,阻抗会较高,可能超过160欧姆,血液结痂凝固在大头电极上后,阻抗迅速升高,超过200欧射频消融手术中温度监测和阻抗监测的意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