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

ID:58349593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6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我用残损的手掌授课总时数:2授课日期:2015年5月22日主备人:刘志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联想想象欣赏,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2.通过研讨点拨法分析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深层把握诗歌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感情诵读,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2.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三、知识梳理⑴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锦幛(zh

2、àng)荇(xìng)藻蓬蒿(hāo)  蝼(lóu)蚁憔悴(qiáo)灰烬(jìn) ⑵重点字词的意思 锦幛--精美的幛子。比喻美丽或美好。荇藻--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蓬蒿--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苏生--苏醒。彻骨--透到骨头里,喻程度深。四、学法指导诵读法、研讨点拨法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出示目标:学生齐读板书的目标。2.展示流程:听范读—自由读—欣赏分析---感悟提升(二)自学讨论释疑1.自学指导(指导学习方法,设计问题)①听配音朗诵,体会诗人的

3、情感。初读课文,划分诗的节奏,再初步质疑,最后将各自的问题在小组中汇总。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②设问(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4)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3.讨论释疑先独立思考问题,小组再交流体会,组长组织大家发言。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先自己读一遍,再在组

4、内放声读,同组互相纠正或鼓励。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文章的重难点问题基本能得到解决。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以上几个问题,选小组代表发言交流。(三)展示汇报梳理1.小组以各种形式上台朗读。2.全体学生熟读试背诵全诗。(四)达标检测评价1.基础题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达标题理解诗句 (1)“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