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307709
大小:194.89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22
《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口外法复位治疗临床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经验体会Jingyantihui《中外医学研究》第12卷第26期(总第25o期)2ol4年9月颞下颌关节前脱位EI~I,法复位治疗临床分析邹智①刘志辉①贵文涛①刘又斌①【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口外法复位对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一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法复位治疗的121例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61例患者采用口外法复位,另外60例患者采用口内法复位,比较两组患者复位的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口外复位组61例患者成功55例(90.16%),失败6例(9.84%)。13内复位组60例成功56例(93.33%),失败4例(6.
2、67%),两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401,P=0.527>0.O5)。两组患者共计出现并发症23例(19.01%)。口外法复位组4例(6.56%)出现并发症,口内法复位者出现并发症19例(3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0.801,P=O.001<0.01)。结论:口外复位与口内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口内法复位并发症较口外法多,故临床上推荐采用口外复位治疗颞下颌关节前脱位。【关键词】17I外复位;口内复位;颞下颌关节;前脱位;中图分类号R6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6—0128—02颞下颌关节脱位十分常见,其可
3、导致患者下颌运动障碍、术者可用食指深入口内,其他手指在口外反方向力配合进行。咀嚼障碍和语言障碍等,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咀嚼肌痉挛、两种方法复位后嘱咐患者暂时不能过度张口和咀嚼较硬的食物,关节水肿f】]。对于急性的脱位,采取口外复位或口内复位一般对再次或多次脱位的患者复位口可采用弹性绷带于面部十字形能取得成功,脱位后不能及时复位者因肌肉长时间挛缩使得难固定2个月左右。以手法复位就必须采取手术复位。本研究以2009年1月一20141.3疗效评定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的121例颞下颌关节复位成功与失败标准。成功:患者能自如张口、闭El;咬前脱位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口外复位的效
4、果,现报告如下。合关系正常并能正常咀嚼而无不适;上颌部前突及耳屏前凹陷1资料与方法消失;不能触及髁状突;失败:未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不能自1.1一般资料如的咀嚼;咬和关系不正常】。121例患者均为2009年1月一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1.4统计学处理进行手法复位的急性颞下颌关节前脱位患者,男67例,女54例,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年龄17~72岁,平均(53.17±12.381岁。72例患者为单侧前脱位,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49例患者为双侧前脱位,37例为再次或多次脱位,84例为首次检验,P5、学意义,P6、龄(53.19±12.13)无统计学意义(x2=O.401,P=0.527>0.05)。岁,单侧前脱位36例,双侧前脱位24例,19例再次或多次脱位,两组患者共计出现并发症23例(19.01%)。口外法复位组41例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22例,外科拔牙7例,用力咀4例(6.56%)出现并发症,口内法复位者出现并发症19例f31.67%),嚼11例,大笑或哈欠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脱位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0.801,P=0:001<0.01)。见和脱位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O.05),具有表1。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口外法的并发症相对少很多,7、故可比性。临床上多推行口外法帮助患者复位。1.2方法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f%)口外法复位:患者取端坐位,下颌低于术者肘关节。术者确定前脱位位置,然后对面部肌肉进行适当力量按摩以使之放松,随后术者确定下颌骨髁状突位置,并要求患者缓慢的做张嘴和闭嘴运动使面部肌肉完全性放松,再是术者用大拇指指尖将髁状突向下向后推。同时术者可用食指和中指拖住下颌骨并向上向前拖,以此使髁状突复位于下颌窝内。双侧前脱位术者与口外法复位组比较,P
5、学意义,P6、龄(53.19±12.13)无统计学意义(x2=O.401,P=0.527>0.05)。岁,单侧前脱位36例,双侧前脱位24例,19例再次或多次脱位,两组患者共计出现并发症23例(19.01%)。口外法复位组41例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22例,外科拔牙7例,用力咀4例(6.56%)出现并发症,口内法复位者出现并发症19例f31.67%),嚼11例,大笑或哈欠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脱位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0.801,P=0:001<0.01)。见和脱位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O.05),具有表1。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口外法的并发症相对少很多,7、故可比性。临床上多推行口外法帮助患者复位。1.2方法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f%)口外法复位:患者取端坐位,下颌低于术者肘关节。术者确定前脱位位置,然后对面部肌肉进行适当力量按摩以使之放松,随后术者确定下颌骨髁状突位置,并要求患者缓慢的做张嘴和闭嘴运动使面部肌肉完全性放松,再是术者用大拇指指尖将髁状突向下向后推。同时术者可用食指和中指拖住下颌骨并向上向前拖,以此使髁状突复位于下颌窝内。双侧前脱位术者与口外法复位组比较,P
6、龄(53.19±12.13)无统计学意义(x2=O.401,P=0.527>0.05)。岁,单侧前脱位36例,双侧前脱位24例,19例再次或多次脱位,两组患者共计出现并发症23例(19.01%)。口外法复位组41例首次脱位,脱位原因为外力22例,外科拔牙7例,用力咀4例(6.56%)出现并发症,口内法复位者出现并发症19例f31.67%),嚼11例,大笑或哈欠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脱位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10.801,P=0:001<0.01)。见和脱位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P>O.05),具有表1。根据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口外法的并发症相对少很多,
7、故可比性。临床上多推行口外法帮助患者复位。1.2方法表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f%)口外法复位:患者取端坐位,下颌低于术者肘关节。术者确定前脱位位置,然后对面部肌肉进行适当力量按摩以使之放松,随后术者确定下颌骨髁状突位置,并要求患者缓慢的做张嘴和闭嘴运动使面部肌肉完全性放松,再是术者用大拇指指尖将髁状突向下向后推。同时术者可用食指和中指拖住下颌骨并向上向前拖,以此使髁状突复位于下颌窝内。双侧前脱位术者与口外法复位组比较,P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