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96189
大小:495.5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5-01
《刘思谦的学术道路.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学人研究刘思谦的学术道路※李仰智内容提要:刘思谦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尤其在女性文学研究领域影响广泛。近年来,她在进行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专题研究的同时,主要从事文学研究方法论探讨,引起学界较大关注和反响,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稳健通达的学术之路。纵观刘思谦先生的学术思想,在当前学术语境下,她对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深入探讨和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尤显弥足珍贵。关键词:刘思谦文学研究学术思想人文主义一早期启蒙和大学时代刘思谦的风雨人生可以说历经坎坷。她一生辗转数地,却始终钟情于读书治学,她之所以有后来学术上的非凡建树,和她的不平凡的家庭和
2、不平坦的求学生涯有着不能割裂的密切关系。在解放前那个动荡不宁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之所以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得益于她的知识分子家庭和她的开明有为的父母。1934年,刘思谦出生在一个通过艰苦卓绝的抗争才得以组建的“新式”家庭里。她的母亲周筱沛女士是“五四”那一代的知识女性,是一位在当时非常著名的出走的“娜拉”,性格开朗豪爽敢说敢为,是河南省第一个剪发、放脚的女※本文系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项课题研究项目《对话: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刨新与路径选择>(JGY2013045)的研究成果。刘思谦的学术道路子。她母亲和她的父亲刘潇然先生一样,
3、是五四运动和抗日救亡之时出了名的活跃分子。出身于这样的家庭,由于父母要参加革命和抗日救亡,她不可避免要跟随父母四处流离。回顾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她非常感激父母。在她印象中,她的母亲教育她要独立争气,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站立在这个世界上,要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她的母亲还经常用一些格言教导她,如“吾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对此,她满怀深情地说:“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儿女们才有可能在战患连年、民不聊生的时代里,在几次大的迁徙的变动中基本上生活在一个温暖和正常的生存环境中,尽管物质生活比较艰苦,
4、但我们的身体和心智都能得到正常的和健康的发展。每迁居到—个新的环境,父母首先考虑到我们的转学问题,不让他们的任何—个孩子耽误上学,所以我们才能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里按部就班地读书学习,这该是多么不容易。”1956年,国务院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刘思谦响应这一号召从海军司令部报考了大学。这改变了她的历史,是她一生中“走出的最重要的一步”。凭着对文学的朦朦胧胧的兴趣,在其父刘潇然先生“河大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的指点下,她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在万曼、华钟彦、宋景昌等先生的教诲下,她“如饥似渴,如鱼得水,每天除了上课便
5、是跑图书馆、阅览室借书,读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河南大学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治学传统深深地影响了她。在她的记f乙里最重要的是,“万曼教授在大礼堂给我们讲治学之道,提出了足以代表这所历史悠久的大学学风和治学传统的‘冷板凳’精神”。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铸就了她自己的学术品格。从事文学研究几十年来,这种“冷板凳”精神一直贯穿在她的学术生命之中。对她来说,这种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刻苦扎实的治学态度,同时还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童年的经历和多年的读书钻研培养了她并不人云亦云而是深入思考问题的禀性,使她在大学读书时起就常有惊人之言。
6、1958年,在一次有全校数千师生参加的“红专”大辩论中,她就“个人主义”发表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个人主义是‘小马达’,集体主义是‘大马达’,‘大马达’虽大但一时难以企及,‘小马达’虽小可以给人力量让人奋斗不懈积极有为。”她为这次自诩为“青春浪漫期一次不计后果的快乐的命名”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不仅因此获得一个“小马达”的绰号,还引来无数大字报、大小批判会和一个团内严重警告处分。正是这种“说真话”、“当傻子”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她的为人和治学。河大四年读书生活,使她接受了严格扎实的学术训练,充实了新的知识,为后来走向治学之路奠定了最初的
7、基础。更重要的是,在河大浑厚的文化底蕴和良·17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好的学术传统的熏染下,她初步培养了视野开阔、学风笃实的学术风格和坚持真理、求真求实的学术精神。二重返文学殿堂1960年夏天,刘思谦结束了四年大学生活,直至1980年再回到母校河南大学,二十年间,那种“傻子精神”让她吃尽苦头,“浑浑噩噩地糊里糊涂地跌跌撞撞地在以后更大的政治风浪中跌着跟头”。1977年,她在郑州某大学再次因为“说出了真实的感觉”而使这所学校变成她的“落凤坡”。她被贬黜到文系资料室重新坐起了“冷板凳”,也正是这段落寞凄苦的时光唤醒了
8、她身上沉睡已久的“小马达”,开始了她的文学评论写作。这个环节对她El后的治学之路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使她“身上那根仿佛早已死灭了的写文章的神经又活了,只觉得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冲动”。在《奔流》杂志社主编庞家季、丁琳和王大海的鼓励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