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54509
大小:17.6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3
《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探.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探1.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限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智力水平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逻辑思维较弱。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基本上依赖于感性直观材料,判断常带有具体性和片面性[1]。加上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相对较弱,这就直接影响到了对题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对问题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不能很好地进行组织,很难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整理加工,对信息作出选择和正确应用。2.学生审题能力相对薄弱小学生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目的性不明确。如以下案例:在“认识乘法”一课中,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了书上的插图
2、,问学生: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蓝蓝的天、洁白的云、青青的草地、弯弯的小溪……学生没有发觉关键的信息,老师急了,忙加以引导,问:你们看到了哪些小动物呢?数一数各有多少?…… 再者, 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已不再是以纯文字的叙述,取而代之的是图文并茂,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可是,学生一碰到此类问题情境时,就会出现读不懂题意或审题不全的问题,出现不知道从何着手解决的现象。3.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模糊 《新课标》指出: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
3、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2]。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还是依赖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这个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们解决问题凭借的是感性经验积累,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模糊,没有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4.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单调,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重视提出一套如下的标准样板[3]审题—读题,叙述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或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出发,或教师讲解,或一问一答;教师构造一套规范的“说法”,生模仿着说列式解答——或教师做示范性板书,或学生板演。总结“套路”——提示这类
4、题的特征,解题规律,注意事项。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然后学生进行模式化的强化记忆,最后利用这种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学生解题过程实质上就是套用模式的过程,这种传统应用题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上课缺乏兴趣,不愿意积极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缺乏探究性。学生学的时候看似很明白,练的时候也清楚,用的时候糊涂。解决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提高。二、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直观的行动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并与抽象逻辑思维互相促进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他们对完全借助语言文字传授的间接经验难以理解,而对直接看到的和
5、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数学教学内容,就觉得容易接受。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加强动手操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提供认识上的支持。并且,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积极性[4]。如:在教学《100以内的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数小棒,数图片等方式,直观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意义。同时,可以结合实际,让学生数一数班里有多少位同学?某某同学在第几组?“排座位”游戏等这样的现实意义的问题和方式,让学生认识数的基数和序数意义。这样学生不仅学好了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
6、能力。2.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然而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读一读,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在分析错题原因时,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马虎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
7、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那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该怎么做呢?我觉得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引导学生学会读题这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读题的关键是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认真仔细,读准。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用眼睛扫一遍,就急于动笔了,因为他们感觉这是平时见过的问题,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已
8、经发生改变。例如有这样一类问题:“判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