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05322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2
《引导探究自主学习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观摩课“引导探究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尝试——《反比例》教学设计杨玉萍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26页《反比例》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反比例的意义,理解、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关系。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2、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依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探究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温故旧知,铺垫孕伏谈话:我们生活在变化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变化的量,在这些变化的量中,有的变化关系是相同的,比如我们学过和正比例,就是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引出复习题:(1)请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课件出示。)(2)请说一说下面各题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课件出示题目,学生回答,集
3、体评价。【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为推理新知奠定基础。二、创设情境,诱导质疑1.讲述故事,定向诱导。讲述《帽子与财主》的故事,学生听后,定向引导故事情节所蕴含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像这种关系的量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它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另一种有趣的量的变化现象——反比例。32.学生质疑。根据课题学生质疑:什么是反比例?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设计意图】用故事进行教学,把教学难点融入到故事中去,让学生在分享故事情节的同时,细细品味和咀嚼其中的内涵或寓意,从而建立知
4、识的表象,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是教师用最精妙的语言组织教学也难以达到的,它有着意想不到的收效。二、探究交流,引导解疑1.探究情境(一)(1)先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3)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与速度的乘积(路程)一定。提示: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c.你还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1)需要的时间随着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交通工
5、具的速度越慢,需要的时间反而扩大;交通工具的速度越快,需要的时间反而缩小。(2)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总是一定的。因为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积都是120。提问:这里的12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路程一定时,交通工具的速度和时间的乘积一定)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2.探究情境(二)鼓励学生用学习情境(一)的方法,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用语言描述两个量的变化情况,认识到两个量的乘积一定。3.比较归纳,概括意义。引导学生比较情境(一)
6、和情境(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归纳出两个实例的共同点,揭示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说明:像情境(一)和情境(二)中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变化时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3,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乘积是不是一定?)【设计意图】科学家叙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提供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通
7、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比较、归纳、概括,总结反比例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二、应用拓展,内化提高1.想一想:第24页的两个题中哪个变化关系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2.分层练习,达标检测。【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反比例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自己观察、思考、比较、交流,用自己的评议阐述观点。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让课堂练习为新课的教学真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回顾总结,反思提升【设计意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理清了一节课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并创设平台让学生之间互相评
8、价,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预设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最大限度地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分析提供的每一个情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