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

ID:5819585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25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_第1页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_第2页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_第3页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_第4页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品论文,值得推荐汽车制造业物流管理研究1数据采集1.1采样情况本研究的样本企业涉及到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规模、不同企业性质的汽车制造企业;调研汽车生产物流总监或总装车间调度长等关键工作人员,采用实地访谈和邮寄两种形式,正式发放问卷65份,回收得到有效问卷38份;特别对芜湖奇瑞汽车、襄阳风神汽车、武汉东风汽车制造厂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1.2变量及模型设计优秀论文精品论文,值得推荐本研究借鉴Cohen和Levinthal提出知识吸收能力的基本理论。宁东玲、高俊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现实吸收能力中介调节潜在吸收能力和信息系统应用效果,而且先验知识的

2、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信息系统项目失败的原因之一。基于相关领域学者研究及对多厂家调研思考,本人提出制约中国汽车制造业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为对知识及技术的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并把它作为影响中国汽车制造业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变量,并建立模型。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JX)和潜在吸收能力(PAC)、现实吸收能力(RAC)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潜在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先验知识(Pk)、学习强度(Li)、管理支持(Ms)、组织结构(Os)、知识相似(优秀论文精品论文,值得推荐Kc),现实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信息集成(Di)、知识共享(Kn)、员工授权(

3、Ee)、培训能力(Tc)、战略设计(Sd)。图1中国汽车制造业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模型(1)知识及技术吸收能力的量表。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设计的潜在吸收能力的量表问题项为20个,现实吸收能力的量表问题项为12个。信息集成因素的问题项:信息系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信息系统的数据来自不同部门,包括供应商、3PL公司、分销商等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客户;采用标准的数据接口,信息系统使数据的一致性提高;信息系统提供更容易理解的数据等。知识共享因素的问题项: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各部门沟通渠道顺畅,员工能经常交流问题和建议;公司员工能及时解决物流看板管理技术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公司能

4、对新需求或新条件作出灵活的调整。员工授权因素的问题项:员工有机会在重大决策之前发表意见和建议;员工能够经常提出现场作业流程优化建议,持续进行流程优化;员工对高层领导下达的命令不盲从;高层领导拥有绝对的权利。培训能力因素的问题项:公司的工作部门有训练有素的员工(采用5S管理,员工按照企业作业标准规范化操作工作内容);员工满意公司提供的培训内容;物流看板管理技术项目使企业能力得到提升。战略设计因素的问题项:公司对于信息系统,包括ERP系统、物流看板需求系统有较好的设计;公司具备设计科学合理的物流供应链能力;汽车制造企业对应用看板新技术有共识;客户需求能够得到快速响应;公司物流

5、看板管理技术项目监控能力偏弱。(2)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的量表。物流看板管理技术产生的应用效果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作业生产质量、作业生产柔性、客户服务能力等,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平衡的评价体系,可以从制造现场的停线率和停线时长、员工作业能力、看板需求系统的可靠性、生产柔性、物流成本、客户满意度等6个方面来衡量。1.3信度和效度分析本文研究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属于探索性研究,根据Nunnally1978年确定的Cronbach′sa值信度度量标准,一般探索性研究的Cranbach'sa值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本

6、研究获取的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的Cronbach′sa值分别为0.931、0.918和0.906,均高达0.9以上,属于高信度。分别对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和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三个量表进行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检验值分别为0.911、0.908和0.856,说明变量之间呈强相关性;Bartlett球度检验的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5,可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值为0.9左右,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可知原有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7、),找出多元观测变量的本质结构并进优秀论文精品论文,值得推荐行降维处理,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核心因子,基本确定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组成要素,因子载荷矩阵与理论设定潜在吸收能力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各个组成要素一致。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观测变量的因子个数和因子载荷是否与基于预先建立的因子模型的预期一致,检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的拟合能力,拟合指标见表1,各指标的拟合基本符合要求。2数据分析2.1变量关系及路径分析分析潜在吸收能力、现实吸收能力与物流看板管理技术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拟合指数分别为:IFI=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