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183357
大小:30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2
《初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班级 姓名 初二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一、单项选择题(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的选项字母代号填在第2页答题卡内,共30分。)1、我国陆地面积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A俄罗斯、美国B加拿大、美国C俄罗斯、加拿大D美国、巴西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以下哪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草原景观的描述()A、蒙古族B、藏族C、壮族D、维吾尔族3、下列省(区)与简称、人民政府驻地的連线,正确的是()A、青海—青—兰州B、湖北—湘—武汉C、福建—闽—厦门D、贵州—黔—贵阳4、图(1)属于以下哪个地区的
2、民居景观()A、黄土高原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内蒙古高原图15、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①天山②大兴安岭③太行山④昆仑山⑤秦岭⑥巫山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⑤6、黄河、长江上游共同的水文特征有()A、含沙量大B、流速缓C、结冰期长D、水能资源丰富7、造成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根本原因是()A、气候变迁,森林减少B、流域内土质疏松C、滥伐森林,陡坡开荒D、降水丰沛,多暴雨8、“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A、支流多B、流域广C、无湖泊调节洪水D、河道特别弯曲9、我国最大的湖泊是(
3、)A、鄱阳湖B、洞庭湖C、太湖D、青海湖10、我们夏河所处的温度带是()A、高原气候区B、亚热带C、中温带D、暖温带1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A、冬季风B、东北风C、夏季风D、台风12、春节期间,哈尔滨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而广州却温暖如春,这里是花的海洋。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D、季风影响13、下列水果盛产于广州的是()A、龙眼、柑橘和香蕉B、苹果、梨和荔枝C、龙眼、梨和荔枝、D、苹果、柑橘和香蕉14、与我国秦岭—淮河一线大致一致的是:()A.我
4、国一月份10ºC等温线B.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C.我国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D.我国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15、泼水节是以下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A、苗族 B、白族 C、壮族 D、傣族16、小丽乘火车呼和浩特出发到乌鲁木齐去旅游,他在旅途中能见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A、草原、荒漠、森林B、草原、荒漠草原、森林C、森林、草原、荒漠D、荒漠、草原、森林17、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B、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C、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增加放牲畜数量D、农村新住宅,尽可能选择
5、荒坡地18、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A、从南向北逐渐减少B、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地区递减C、从东向西逐渐减少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19、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计划生育 B、保持人口数量 C、合理人口分布 D、减少人口数量20、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A、藏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回族21、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原因的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因素 D、季风影响22、关于黄河各段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黄河丰富的水能资
6、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B、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中游C、黄河的下游形成了“地上河”D、治理黄河的关键是在上游修建水库23、著名的“地上河”位于黄河的:A、源头、 B、上游、 C、中游、 D、下游24、下列省区轮廓与其对应的简称错误的是() 25、海南省是( )A.一年一熟B.一年二熟C.一年三熟D.二年三熟二、填读图题(42分)1、下图为“长江干流剖面图”,读上图完成下列各题:(8分)(1)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高原的山脉从源头至入海口,长江的落差约米。(2)从源头至宜宾
7、,长江河段长约千米,落差约米,长江全长为米。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大部分分布在这一河段。(3)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是,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是。2、读“黄河干流沿途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填出图中数码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黄河发源地: 山; 省。注入海洋: 海;位于黄河中游河段主要支流有 , 。(2)黄河流经了 高原,也就是黄河 游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这说明该地区的 环境问题非常严重。(3)而这种现象容易使黄河游成为世界闻名的 河。3、读上图我国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4)(1)我
8、国地势特征 。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 、 、 。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 、 、 、 。(2)我国1月 ℃等温线大致通过我国的 山脉 河流一线地区。(3)我国季风区范围广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复杂 D、人为因素(4)昆仑山脉位于 高原与 盆地交界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