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发展与演变.ppt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

ID:58161927

大小:30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9-05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1页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2页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3页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4页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的发展与演变.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山”的产生与演变山 山的甲骨文是下面一横,上面三座大山。到现在为止,还是象形字,只不过用竖线代替了尖三角。《说文解字·山部》:“山……有石而高。”原来,山的本义是高山。那没石的低山呢,就是土山了,叫丘。而比高山还高的山,叫岳。 过去皇帝死了,是把棺材放在石头房子(叫石室)里,上面盖上土,和山相似,只不过后者是老天爷造的,前者是人造的。因此,山也引伸为皇帝墓。《水经注·渭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山的解释基本字义shānㄕㄢˉ◎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形状像

2、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形容大声:~响。~呼万岁。◎姓。详细解释(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2)同本义[mountain]山,土有石而高。——《说文》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

3、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4)形状像山的东西[anythingintheshapeofamountain]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5)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6)特指“五岳”

4、[theFivemountains]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7)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8)山墙[gablewall]。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9)指酒肆的楼上[storeyofabar]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10)山中。指隐居之处[hermitage]。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

5、;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11)坟[mound]。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12)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asmallbundleofstraws,etc.,forsilkwormstospincocoonson]。如:蚕上山了(13)姓《説文解字》:山,宣也。宣气散,生萬物,有石而高。象形。凡山之屬皆从山。白话版《说文解字》:山,宣发地气。高山宣发地气,散布四方,促生万物,有石崖而高耸。象高峰连绵之形。所有与山相关的字,都采用“山”作边旁。宣也。謂能宣?气,生萬物也。九字依莊子釋文訂。?當作“木枚”。有石而高。象形。所閒切。十四部。凡山之

6、屬皆从山。造字解说山,甲骨文像遥望中起伏连绵的群峰的线描,有三(众多)座峰头。金文写成剪影。有的金文将三个峰头写成三个短竖,淡化峰尖形象。篆文保留中间一座峰岭的象形特征。造字本义:起伏叠嶂的峰岭。隶书完全失去峰岭形象。两峰相连、或零散不成方向的小山叫“丘”,众峰(三峰)相连、形成一定走向的群峰叫“山”。《康熙字典》中关于山的描述《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

7、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又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又姓。古烈山氏之後。 又公山,複姓。 又《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又《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