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学生厌学的表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和辅导方法梁彩娣厌学症是学生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模式,它与一般的厌学情绪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经常逃学或旷课,严重的会导致辍学。厌学症的学生除了自己不爱学习外,可能还会干扰其他同学学习,甚至煽动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也不学习。他们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班主任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开发人类资源,我们应该重视对患有厌学症的学生进行教育与辅导。学生厌学,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其中
2、外部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着。一、学生厌学的原因。(一)外部因素1、社会因素。主要是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社会上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网上手机上充斥着虚拟社会及游戏的诱惑,知识无用论成了一部分人的口头禅。而中小学生由于年纪小,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又比较活泼好动,易接受新鲜事物,易受外界影响,缺乏是非分辨能力,极易听信所谓朋友之言。如果这段时间他们身边出现有不良思潮的朋友,他们就会逐渐产生物质至上的拜金虚荣心理,使学习的的积极性下降,加上学习内容难度的加大,老师不当语言的刺激,使得
3、他们更加无心学习,最后导致厌学甚至弃学。2、学校因素。首先,就教育制度本身而言,应试教育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学校压老师,老师压学生,学生学习就成了任务式,毫无兴趣可言。其次,是教师的作用。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中不注重对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育手段单一,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差生”,甚至运用惩罚等极端的手段来对待,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件苦差事,使学生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学,弃学。3、家庭因素。首先是家庭教育的方式。研究表明,家庭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
4、、拒绝、否认和干涉,有时又过分溺爱和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其次是父母过高的希望和要求。现代家庭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过高的要求,一旦希望不能成为现实,就灰心丧气甚至放任不管,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第三,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长。有些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另一方面却炫耀自己没读过多少书就很有成就等等,让孩子产生了不用读书也能成功的错觉,就更加不愿意花精力去学习了。此外,家庭的和睦,安宁的氛围等对孩子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经
5、常闹哄哄的家庭环境肯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的。(二)内部因素。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极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生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还有,学生身体的健康状况、学习生活的成功与否、人际关系的融洽程度也与其有着直接关系。二、学生厌学对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影响
6、。 (1)厌学学生的学习认识和行为与社会、学校、家庭要求之间的矛盾。厌学学生表现为学习认识上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行为上远离学习活动,而这些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息息相关。社会上的就业竞争,学校内升学压力以及家长过高的成就期望,会使学生整天生活在紧张,焦虑,不安的消极情绪状态中,从而很难解决自己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而且很可能困在其中难以自拔,导致心理失衡,诱发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另外,厌学学生的内在要求与外界供给之间也存在矛盾。厌学学生也希望有正常的心理、情感及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在要求,但由于其厌学而得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组活动中常
7、遭排斥,歧视,希望接受、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便出现了危机,这样便形成学生高度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偏执,精神病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会认为自己一文不值。(2)心理健康对学生厌学的影响。由一些乐学与厌学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试表上的差异不难发现: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有明显症状的学生,极易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情绪情感)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