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145182
大小:2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5
《树立“大语文”观.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尹金枝内容摘要:有感于现在语文教学模式化、应试化和理科化,广大语文教师在高考和业绩考核的高压下人为地忽视语文的人文魅力,使语文教育与美失之交臂的现状,本文力求从个人的教学实践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大语文教学理念。关键词:大语文、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理念语文教学一向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吕叔湘先生曾说:“10多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其现状之令人痛心可见一斑。而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更是以费时且收效差而备受垢病,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按高考试题模式肢解了语文教材,把一篇篇课文教得支离破碎:对课文的分析讲
2、解太多,学生的感悟不连贯,结果一篇课文学完了,学生只学到了几个词语和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思想,几乎没有学生独立的思考和人生感悟,更不用说自主的美学体验。教师用的课时不少,学生无兴趣可言,但是效果不佳。学生阅读面狭窄,写作之水缺源。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必须改变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何谓大语文教学观?笔者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一、大教材观 语文教材诚然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我们发现,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
3、,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针对语文课本阅读量有限,知识与能力训练不足的弊端,应大力倡导“大教材”观。 “大教材”观,就是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作教材,有选择、有重点、有目的地去阅读。语文不但要从课本中学,还要从报刊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让学生的生活和知识丰富起来。“大教材”可以是报刊、杂志,可以是大小部头的小说,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不朽篇章,也可以是名不见经传的精品雅文。 当然,提倡“大教材”观,并非贬低和排斥课本。我们应该处理好其间关系。笔者主张以课本为主导,围绕课本有选择地进行。 吕叔湘先生认为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
4、年要读25本书。没有广泛的阅读,语文能力便无从谈起。语文教学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语言文学之海。 二、大课堂观 《语文学习》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中,时时处处皆语文。语文老师除了把握好四十分钟之外,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 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主张要“跳出课堂教语文”,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 在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阵地”。目前,有许
5、多学校相当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将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来抓。例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语文活动大有天地,大有作为。 回到家中,可以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社曾成功举办过一次“语文生活于作文”活动,主题便是“今天我当家”。这次活动就是“家庭生活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佳作层出不穷。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已不再局限于“上学路上、回家路上”了。它更多的是学生自主成为社会角色中的一员了。此时,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社会活动,
6、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依等。这些对于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乃至一辈子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四十分钟,不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应大胆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应奔向图书馆,奔向大自然,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 三、大教法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少来些某某主义、某某“性”,多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处理。顾之川认为“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二是老师对课文分析太多,而对学生掌握语
7、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太少;三是课内课外做作业的时间多,用于课外阅读、写作以及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在教法上存在不少问题。往往上起课来,讲多练少,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有时不讲倒明白,越讲越糊涂。分析课文时,将文章搞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满堂提问,追求表面热闹,本末倒置,没有学生的领会和感悟。 目前,有一些观点之争颇为激烈,例如有人对提问法津津乐道,有人却又不遗余力地批判。其实,要曲径通幽的不妨多些提问,深奥难懂的不妨多些讲解。有些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