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

ID:58067281

大小:1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1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_第1页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_第2页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_第3页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发展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完成于19世纪初。古典经济学从威廉·配弟开始,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的科学命题,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威廉·配第(1623—1687年)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商品的交换是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等价交换是以等量劳动相交换,这是配第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为科学的

2、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但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从根本上说还是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论。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实际上,这一观点就使用价值而言是正确的,就价值而言却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开采金银的劳动看作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作是生产使用价值,而他所讲的生产金银的劳动又是指具体劳动。配第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此外,配第还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这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混同起来。在他看来,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而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似乎不直接创造价值

3、,只有在它和货币相交换的限度内才创造价值。同时,他还不了解货币表现的只是相对价值,是商品的价格。(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亚当·斯密(1723—1790年)在综合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继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发展首先,斯密明确划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交换不一定要有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但是斯密还不了解商品是

4、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不了解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却错误地认为没有使用价值也可能有较大的交换价值。其次,斯密明确提出生产部门的劳动是一切商品价值的源泉。在斯密之前,配第首先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但他认为只有生产金银货币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斯密则撇开了劳动的特殊形式,认为不论哪个部门的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所以,马克思指出:“在亚当·斯密的著作中,创造价值的是一般社会劳动且是必要劳动的量。”但是,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混乱而不彻底的。当他进一步考察是什么劳动决定价值时提出了两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规定,即耗费劳动决定价值

5、论和购得劳动决定价值论。他认为在社会初期的野蛮时代,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属于劳动者所有,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但在资本主义文明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对原材料追加的价值就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劳动者自身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支付雇主的利润。这样,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就不仅包含有工资和利润,而且还应包括有第三个构成部分即土地地租。因此,斯密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工资、利润和地租不仅成为一切收入的源泉,而且是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主要是由于他没有能区分

6、劳动和劳动力。在他看来,资本家购买工人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所以他也就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答利润和地租的起源,这便也促使他放弃了劳动价值论。(三)劳动价值论的完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最成熟的价值论。他克服了斯密理论体系中的二元矛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价值论的科学内容,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李嘉图提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耗费劳动来决定。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其次,李嘉图深刻分析了创

7、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他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认为“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的劳动价值更大”。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该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还包括耗费在所用的生产资料中的间接劳动。他还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这一商品所必需耗费的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此外,与斯密相比,李嘉图在出发点上就显得要唯物主义得多。他不以任何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而是直接以财富的稀少性作为自己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的。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

8、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地主这三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矛盾关系。尽管只是量上的分析,但李嘉图毕竟点出了这种代表真实社会关系的理论层面。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他“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如内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