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

ID:58063335

大小:1.14 MB

页数:93页

时间:2020-09-04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1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2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3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4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5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6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7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8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9页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_第10页
资源描述:

《文言易混淆虚词辨析.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2017届高考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虚词用法一览表虚词词性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替名词、名词性词组成句子的词。分为三类: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人称代词如“吾”、“尔”、“汝(女)”;指示代词如“是”、“此”、“彼”、“兹”等。疑问代词如“何”、“奚”、“焉”等。代词例如: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②问今

2、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副词能修饰动词、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数量词。介词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例如:①“而”②河水清且涟漪。③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用来连接各类实词、词组成分句的词。根据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偏正连词。表联合关系又可分为并

3、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承接连词四类。表偏正关系的又分为让步转折连词、因果连词、假设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助词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它一般分为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焉”“为”)、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叹词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文言虚词简介一、代词常见的代词:之、其、何、若。二、介词使用频率高、用法较复杂的介词:以、于、为、因、与。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介词必与所带

4、的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根据功用可分为表处所、表时间、表原因、表对象、表凭借、表被动、表方式、表工具等。文言虚词简介三、连词常见的连词:则、以、而、若、且。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连词按其所表示的关系主要包括以下9种: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文言虚词简介四、副词常见的副词:其、乃、且。副词是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及程度深浅、范围大小等的词。五、助词常见的助词:所、也、者、之、乎。助词是在

5、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包括音节助词、句首助词、句中助词、句末语气助词等。索引复习文言虚词时要注意:一是要紧扣课本,并养成反复诵读文言文的习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二是要注重积累,注意把课文中典型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掌握;★★★特别对“以”“于”“之”“其”等近几年高考出现频率高的文言虚词(见附表)应重点掌握。三是要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的文言虚词这种意义和用法与另一种意义和用法差别细微,较难辨别,如果不仔细推敲,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下面举例说明。高考常考文言虚词易混用法辨析(一)以(因为)——介词?

6、连词?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①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③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分析: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辨析方法】以+短语(名词短语或代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作介词以+分句(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作连词但在我们题中很多时候都没有去区分它是介词还是连词,只注重他的意义了,因此答题的时候看下题选最佳选项【迁移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①不赂者以赂

7、者丧。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④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答案:四句中的“以”都解释为“因为”,①②句中的“以”后面是名词性短语,作介词;③④句中的“以”后是分句,作连词。(二)动+以+动——修饰?目的?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③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④作《师说》以贻之。分析:①②句“以”前的动词短语表动作的方式,作状语,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修饰;③④句“以”前后的动作有先后之分,表目的。【辨析方法】1、看“以”前后的两个动作是否同时发生

8、,是则表修饰,否则表目的。2、看“以”前后的两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在意义上是否有主次之分,如果前者是次,后者是主,前者表示动作的方式,做状语,则是表修饰;否则表目的。3、看翻译,表修饰时可译成“着”,表目的时可译成“来”或“用来”。【迁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