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34003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8
《三段三研扬和溢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段三研扬和溢乐——北湖小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汇报材料课堂教学模式来自教学实践活动,它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遵循一定的教学程序。古往今来,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被人们信效,运用并加以改进,成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导致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新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又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物质与技术基础。自2012年武汉市明确提出的进行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要求以来,一年多,在市区教研室和专家的悉心引领下,兄弟学校的学习交流中,校内教师的实践摸索中,也就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进行了有效的探究。这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被评为江汉区十大教学模式
2、之一。回顾既往,这是一个既有压力、又赋挑战,但也极具乐趣和收获的过程。今天,我们很愿意和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共同分享这走过春华秋实的累累硕果、共同商讨模式中的疑虑,为下一步的模式的研究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求与惑1、学生渴望师生和谐、收获快乐的课堂。实践表明,和谐快乐的课堂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在享受精神愉悦的同时,也能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这种和谐快乐时学生的一种自发意识表现,而这份快乐的发酵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发掘和引导。教师就像阳光,给学生一点他就
3、会灿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只有当教师烂漫时,才能换取学生快乐的甘甜、课堂和谐的甜蜜。1、教师疑惑教学效率的课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反复强调的重难点,学生依然不理不会,反馈在作业上更是让教师疑惑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老话题,又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牢牢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借助课下的题海战术、盲目补习。一、思与建学生憧憬快乐有趣的课堂,而老师也渴望高效的课堂
4、,我们到底该怎样上课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堂目标的三个方面。以此为指导,精析课堂结构、关乎学生发展、凸显课堂效率、科学地设计教学模式。我校在“和谐驾驭”理念滋养下,思考如何努力构建轻负高效的和乐课堂,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兴趣培养为基点、以扎实基础为主要任务、以启迪心智为原动力、以能力形成为归宿的课堂模式。这种模式在目标上,强调整体构建;在过程中,紧扣重难点;在方法上,注重梳理提炼。这也形成了我校的“三段三研”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流程图如下:课始——研目标——明确学习任务课中——研重难点——主动探究新知课末——研方法——
5、提升学习能力我们将“三段三研”轻负高效的教学模式定位为“学生主体和教学生主体共同生长与发展的双赢生态。”模式指导的课堂上涌动的是学生身心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节奏,产生的是“教”与“学”互助相长的和谐共振效应。“三段三研“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我校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六观”,即全体教师树立了全面科学地教育功能观、和谐共振的教育过程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整合优化的教育方法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和能动发展的学生观。教学中,通过激励、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愿学、爱学、乐学的心理倾向,通过营造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和谐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助、教学相长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协调、充分的发展。最终促进了课程实施与教学实践的高效、创新了教学常规管理的方式、扩大了教学科研的效能,激励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一、研与用1、关于课前——研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教学模式的制定创新中,都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和方向就是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
7、面发展。当前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照抄教参、指向错误、缺乏可测量性和目标表述形式死板的问题。教师很少进行自己的思考,导致目标和行为不对路,甚至没有目标,凭经验,凭感觉由教师行为目标代替学生目标。有些目标名为目标,实际上没有标准,机械公式化,根本无法观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三段三研”教学模式中的第一段,课前——研目标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则注重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学情中知识起点、兴趣度、接受能力等的研究。特别是考虑到学情的重要性,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预习后的了解程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