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31478
大小:3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8
《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发展从事教育工作四年以来,我从来未间断过对教育的思考。最近,看到消息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不教育”“学校消亡论”很是吃惊,颇有感触。一个人从婴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究竟是谁在影响着他的成长,影响着他的性格能力和信念及责任心的形成?追寻教育的实质,面对不足的现实,我们不得不重申: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必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不可推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先说家庭教育。家庭是一个人首先接受教育,而且又可以对其终生施教的地方。“养不教,父之过”。正是说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家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系统、专
2、业,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人格、意志、是非观念和品性等方面的影响是学校教育远不能及的。我们常常发现有好些父子俩和母子俩走路的姿势,说话的风格都很相近。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何等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长期的教师,是终生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在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形成,生活习惯,道德行为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现在就我接触的家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满足型家长、“读书无用”型家长、打骂型家长等。对于如何提升家长理念,如何能更好的家校联系,在最后着重谈谈我校的做法。第6页共6页再说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
3、教育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无处不在,随时发生,有政府的,社会团体的,社区的。比如:网吧就是社区的一个“教育场所”。社会发展的动向,社区的一次活动,社区人情的生活习性,社区发生的某一事件和人们对此的评价和看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教育过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或缺。学校是主战场,是旗帜,负责给学生传授系统的、全面的、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和引导家庭、社会教育工作;家庭是重要的思想教育阵地,负责提供细腻、真诚的情感基础,能有效地和学校的理性教育、社会的影响有机结合;社会是大舞台,是练兵场,对学校、家庭的教育具有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4、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沟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才会更加完善,素质教育的步伐才会迈得更快,才能为国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在这里,我想着重说一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协调。(一)重视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
5、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第6页共6页老师的事。针对这个种现象,我们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例如2009年彭成到我校做“不要让爱我的人失望”的专题讲座,这让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书面联系(在我班就一直使用着,效果非常好)、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帮助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子女的表率。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都拍下了父母的形象。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
6、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做到目标一致,观念一致。然而,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仍有少数家长只盯着学生的分数。为此,教师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应试图努力改变家长的分数观念,通过家长会(家长会是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问题、吸引家长参加学校教育的桥梁。这种桥梁的搭建有:一是教师报告会。这种搭建方式先由班主任向家长报告本班教育教学情况,提出教育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然后征求学生家长的意见,最后班主任根据家长动员好家长协助学校搞好学生教育工作。二是经验交流会。这种搭建方式由家长先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和自己如何协同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心得体会,然后由班主任进行小结,最后达
7、到协同教育共识。三是开展感恩教育。这种搭建方式是先由学生用文字语言写一封自己在校生活、学习、思想表现的书信,然后有家长拆开自己孩子的信,家长根据孩子在信中所说的来第6页共6页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成长情况和孩子能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并知道孩子对家长需要哪些配合,从而使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四是教师、家长、学生恳谈会。这种搭建方式是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老师、家长三方面的沟通。老师先创设学生与其父母交流环境,然后针对某些问题进行三方协调讨论,统一认识,使学生理解老师与父母的苦心,增进学生与老师、家长的感情。使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