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

ID:5802705

大小:123.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7-12-25

上传者:U-74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_第1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_第2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_第3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_第4页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_第5页
资源描述: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讲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儿童:他们时而喜怒无常,时而情绪变化极快,时而妙语连珠,时而又沉默不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性格特点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以一颗博爱,敏锐之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但是有一些工作经验相对少一些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出现上述情况之后,在很多时候束手无策,百思不得其解,错过了很多教育的最佳时机。作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继承者,儿童的成长联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心,承载着太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而这诸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都是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影响他们的健康?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儿童?这些问题逐渐成了当今社会和家庭共同关注的焦点。可以说,我国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如: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其他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什么区别?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任务是什 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和目标是什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等等 。近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这种重视从成人开始不断地向下伸延。先是国家教委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规定:必须在中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接着是国家教委在《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五条对教育总目标的阐述中明确地提出: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把这样一些关于系列心理健康的问题写进教育目标,并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作出规定,这是教育的一大突破,一大发展,它足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要性。第一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幼儿健康的含义一、什么是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身体没有疾病,而是扩展到对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随之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提到了相当高的重要位置上来。那么到底何谓健康呢?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健康概念: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也就是说,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把健康概念深化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并提出具体的健康标志: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6、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7、体重适当,身材匀称而挺拔;8、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9、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10、头发有光泽,无头屑;11、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态轻松自如。因此我们说,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而是身心良好的状态。二、什么是幼儿健康幼儿健康是指幼儿期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够较好的抵抗各种疾病,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幼儿健康具有如下特点:1.身体健康幼儿健康首先指的是儿童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构造正常,个生理系统能良好发挥作用,能有效抵御各种疾病。组织结构的正常要与不同时期幼儿身高、体重的增加速度成正比,总体发展水平必须保持在正常范围内。17 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不仅没有主观不适的感觉,而且能使自己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的人从事某种活动一般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自身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反之,如果一个人在某种活动中不能充分发挥潜能,不能达到理想水平,就说明他在心理功能的发挥上受到了某种干扰,遇到了某些障碍,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够健康的状态中。那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呢?·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健全,能正常对待外界的各种变化,从情绪到内心能适应并能及时调整。·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或其他新环境及新的生活。在幼儿心理健康中,智力发展正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而一个健康的儿童,应该是身心发展都处于健康状态之中的。第二节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爱幼”也已经从比较单纯满足下一代的物质需要发展到关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我国一项蓬勃发展的极具普及性的运动和极具生命力的宏伟事业。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如1996年3月9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幼儿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主要指各种托儿所、幼儿园的教师及幼儿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匮乏。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被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幼儿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只注重表象的改正而不是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虽然我国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和中外交流活动的频繁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不过短短六七十年,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另外,从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幼儿园教师,但是由于许多幼儿教师在校学习时对幼儿心理知识学得少且较为肤浅,缺乏扎实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幼儿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幼儿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幼儿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幼儿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1)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成及功能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一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龄儿童,且不再正常范围之内,那么我们就可以判定为该儿童的认知能力属于低下的。因此,在幼儿期要尽量避免任何有损于大脑的伤害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免导致幼儿心理不健康。(3)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儿童情绪正常,对受到别人的爱抚、关心、体贴、照顾感到幸福,从而心情愉快。反之,就是有心理障碍了。不良情绪是幼儿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长期紧张、压抑、恐惧,会使儿童产生种种行为问题。17 (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吃、睡、穿脱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象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需要的玩具,独生子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的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热情勇敢、自信主动、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绪乐观。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表现出冷漠自私、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行为。(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较严重者可达2 14%~9%,最为常见的是幼儿的行为、情绪、社会适应及习惯等方面的问题。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多动症·社会行为问题:爱发脾气、好打架、说谎、嫉妒、强欺弱、恶作剧、破坏、偷窃·性格与情绪问题:任性、自私、固执、娇气、胆怯、懒惰、自卑、过度幻想·神经功能障碍:排泄机能障碍、言语障碍、睡眠障碍、神经紧张·不良习惯;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咬衣服、玩弄生殖器·学习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心理健康的幼儿应该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问题行为,即心理卫生问题。2.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健康心理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前提,没有了它,幼儿的生活、学习都无法正常进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1)社会发展的需要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才应该是具有高智商及经验丰富的人,且应该具有高情商。从小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有目的的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而挖掘其心理潜能,促进其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从而使其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2)幼儿成长的需要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幼儿,身心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还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持续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素质。为此,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还会纠正并防止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产生,从而使其身心均得到健康发展。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除遗传因素外,社会、学校、家庭均是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1.社会因素·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个体的健康依赖于整个群体的健康,群体中的不健康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公共健康,任何个体倘若能更多的考虑他人健康,那么就很容易被社会肯定和接纳,其本人也会达到更高境界的精神健康。儿童是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儿童更需要社会的加倍关心。·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文化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更可以导致人的精神健康。社会文化因素常常是以心理因素的形成作用于儿童身上的。因此,社会文化氛围对儿童的精神健康影响非常大。·都市化的社会环境不仅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的精神健康。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加,幼儿的信息来源也丰富和快捷起来,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在为幼儿提供一些有益信息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进入孩子的世界。17 2.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摇篮。完善的家庭结构,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家长和学校之间是否要求一致,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心理的影响特别重要。父母的养育态度一般可分为开放型、纵容型、权威型和失职型四种类型。(1)开放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以幼儿为中心,接纳幼儿的行为,并且在提出高标准的要求时,也担负起同样的责任,这种父母类型是最佳的。(2)纵容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同样以幼儿为中心,但对幼儿没有任何要求。(3)权威型。这种类型的家长则往往依靠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采用斥责、体罚的管教方式,剥夺幼儿合理的需要,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幼儿内心激起愤恨,形成固执对抗心理。(4)失职型。这种类型的父母,以成人为中心,对幼儿的控制力较低,几乎不大要求幼儿去做什么。目前,我国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因而出现了众多类型的家长。一般说来,父母和幼儿之间能建立起温暖的相互支持的关系,家庭成员的养育态度一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一致,对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发展最为有利。因此,家长在家庭中的教育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当重要。3·学校因素幼儿园生活是学龄前儿童的重要学习场所,是儿童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个场所里,幼儿将学会独立生活和与人相处。处理不好,很对幼儿的心理问题会由此产生。在这个环境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有两个:(1)学校环境。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种,前者包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如活动场地、玩具设施、草地空气等等。后者包括幼儿园的生活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格的物质环境能让幼儿身心愉悦,乐于生活;有益的精神环境能令幼儿有心理满足,愿意与人相处。一般来说,幼儿的健康虽然要以基本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但良好的物质环境并不一定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由于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精神健康与周围环境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言行、师幼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儿童,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相信,主动和老师接触,乐意听从老师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欢迎的班级气氛,创设良好的与同伴、老师交往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反之,幼儿的心情就会格外紧张、恐惧、抵触,十分被动。这些都是对其自身发展极其不利。(2)教育者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幼儿教师是幼儿人生路上的第一任教师,既要传授给幼儿知识,也要教会幼儿如何做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幼儿教师的健康人格是维护和增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为此,幼儿教 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反之,教师的不良情绪将会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甚至会对幼儿产生精神、肌体的伤害,影响其一生的健康发展。第三节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及研究历程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年龄的幼儿的认知能力均有不同的特点,而且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会有巨大的变化。一般来说,这种变化会体现在以下几点:(1)思维有具体形象形象抽象概括性发展随着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见闻的日益增长,他们的生活经验也更加丰富,语言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极易产生偏执性和不可逆性,即只能进行形象思维。学前晚期的幼儿主不能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数的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方位等。能够理解不同层次概念的包含关系,比如动物里包含水中游的、地上爬的、空中飞的;食物里包含馒头、米饭、肉类、菜类等等。能够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但学前期幼儿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还是初步的,具体形象思维仍然是其学习活动中主要的思维方式。(2)观察能力不断提高,学会一定方法学前儿童在观察时,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观察的方法正在形成中。但不会有序、细致的观察事物外表的明显特征,易忽视其内部的本质特征。17 (3)记忆中无意性、形象性向意义识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具有很大的无意性和形象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有意注意和意义识记迅速发展。(4)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到了学前晚期,在无意注意高度发展的同时,有意注意初步发展起来,这时期幼儿的有意注意水平低、稳定性差、不持久,一般只保持15分钟左右。(5)口同语言迅速发展,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随着交往范围的拓宽,学前儿童的口语水平有较大的发展,能积极的运用掌握的各类词汇但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在理解和表达词汇、句子时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答非所问、用词不当等现象。2·社会性的发展(1)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初步形成(2)交往能力迅速发展(3)独立性、主动性增强3·个性的发展(1)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产生新特点(2)个性特征开始显露(3)情绪和情感获得发展二、国内外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历程1·西方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德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将普莱尔的作品传播到美国的是心理学家霍尔。他提出“复演说”,是他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因此他被誉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近年来的幼儿心理学的研究的新趋向归纳如下:(1)大量开展儿童早期的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在美国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影响到儿童研究的基本观点。(2)儿童社会化的问题受到重视(3)皮亚杰的理论获得新发展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皮亚杰理论到50年代发展成熟,儿童的许多重要的认知能力在其幼年即已存在了,只是程度有限。(4)幼儿心理研究出现了新的领域2.我国幼儿心理研究的发展(1)幼儿的认知发展与培养得到研究近10年来,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倾向于幼儿认知发展的研究,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对儿童理解类包含概念的初步研究,对儿童语言发展进行的比较系统的研究,对幼儿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研究。对儿童理解类包含概念的研究表明,合理的启发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2)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研究(3)对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第四节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首先不能脱离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水平,而应该按照幼儿的特点进行。如只能以游戏为主,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其教学内容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应具有新颖性。其次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要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1)在养成性教育过程中进行心理教育主要目标应是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2)运用补偿性教育的方法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7 1、发展性原则(1)以发展良好品质为主(2)学会观察,学会等待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现状的初步评价时所作的心理诊断和测量虽然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慎重,不可因这些诊断和测量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3、主体性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操作中,要注意信守尊重幼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的原则。4、协同性原则5、游戏性原则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6、成功性原则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从两种模式对应采用以下方法:1、针对养成性教育模式的方式(1)情境教育情境教育的方式很多,如游戏教育法、劳动教育法等。游戏教育法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一种积极活动。游戏是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我们归纳为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劳动教育法在劳动中教育幼儿的心理问题,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2)家园同步教育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引导幼儿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和尊重他人;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友爱、互助民主的家庭气氛,潜移默化的熏陶孩子的心灵,使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老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和电访,家园同步,共同培养,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真正使每个孩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情感。(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5)讲授教育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2、针对补偿性教育的方法(1)行为问题的矫治(2)通过游戏矫治第二章幼儿常见心理问题及案例分析第一节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判断及表现行为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判断方法心理健康的幼儿的表现如下: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行为协调,意志坚强,反映适度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从以下4个方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判断:1、把幼儿放在其特长的生长文化条件下判断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判断3、要观察幼儿的症状来判断17 4、综合经验加以判断二、幼儿典型心理疾病及表现1、幼儿多动症(1)活动过多(2)自控力差(3)注意力不集中(4)冲动任性(5)学习困难注意: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之间有明显的不同,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2)行为目的性方面的区别(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2、儿童恐怖症这类孩子在外在表现上常常会比较敏感、胆小,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3、儿童抽动症具体表现是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患病儿多是男孩,其突出的表现是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这类儿童多数具有敏感、羞怯、不合群、容易兴奋和激动等特点,有些还伴有遗尿、夜惊、口吃等症状。4、儿童遗粪症此症状通常发生在4岁以后的儿童。其表现是儿童常常不由自主地在当地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所不允许的场合下拉大便。5、儿童遗尿症此病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该病在儿童期较常见。多见于男孩,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6、儿童忧郁症分急性忧郁、慢性忧郁、隐匿性忧郁三种。第二节幼儿常见心理健康案例及措施当我们发现幼儿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幼儿的心理问题,又会将幼儿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引导。一、幼儿的小气行为【分析】在幼儿日常交往中,会发现幼儿小气行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3、教育上的问题。【措施】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可探究出真正的原因后对症下药。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引导转变过来。教师和家长要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2、做孩子的楷模家长在与邻里、同事往来时,教师在与孩子、同事、家长相处时,都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3、树立正确的教育观(1)学习分享·首先从家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分享的快乐,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和品质。·其次,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应多给幼儿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2)学习赠予家长或教师要常常鼓励幼儿把就是的物品捐出来,并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二、幼儿的胆小现象(举例)【分析】17 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生长发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出生5~9个月的婴儿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害怕经常接触的人离开他;·三四岁的幼儿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六七岁对想象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怕一个人睡觉时做噩梦,怕风、怕雷、怕火,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害怕的食物逐渐减少;·八九岁的孩子会害怕自己因为学习不好而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责备。幼儿出现恐惧心理的原因:1·知识缺乏、生活经验贫乏;2·自身的某些经历导致的恐惧;3·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4·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5·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措施】1·建立和谐安全的心理气氛;2·对幼儿的恐惧作出恰当的反应;3·与孩子多沟通,精明事情真相;4·用行为法改变幼儿的恐惧心理;要经常的、及时的赞赏幼儿出色的、好的表现。5·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父母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借助图书、影片、故事等,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幼儿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6·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准备;·父母离婚·生活环境改变(搬家、入学等)三、幼儿的溜号现象(注意力不集中)(举例)【分析】注意力是打开幼儿心灵的钥匙,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很多有用的信息就会无法注入孩子头脑中。造成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1.幼儿身体状况欠佳2.教师或家长的过度保护3.教学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或过于单一4.周围新鲜、强烈的刺激物太多【措施】避免幼儿注意力过于分散,可采取以下方法:1.为由而确定明确的目标注意力是为人物服务的,任务越明确,对任务的理解就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迫切,注意力就越集中。2.创设丰富多彩的游戏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不仅对幼儿有娱乐作用,而且对幼儿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游戏促进幼儿成长。游戏过程不仅仅是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提高注意力品质的最好训练,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转化实际上也就是注意力的转移训练。3.学习内容的深浅要适合幼儿接受水平,同时要具有新奇感4.激发幼儿的兴趣5.要求幼儿协助工作17 6.借助录音磁带和动画片培养注意力四、幼儿的口吃现象(举例)【分析】口齿是指说话实验与终端、重复、不流畅的状态,版跺脚、摇头、几眼、歪嘴等动作,口吃使幼儿期常见的语言障碍。它的发生并非是发音器官或神经系统的缺陷,而是与心理状态有关,越害怕就越口吃。发病率约占儿童的1%~2%,男童多于女童。【措施】“发育性口吃不流利”——是指2~5岁的幼儿语言和心理发展迅速,但语言功能尚未成熟,不善选择词汇,说话时常会有迟钝、不流畅的现象,一般到小学前就口齿流利了。解决的途径:1.从接触幼儿心理紧张入手,避免孩子被嘲笑和模仿;2.家长不要当众一轮幼儿的异常行为,更不要强迫他们把话说完整,对孩子进行过分矫正。这样反而会加重其心理障碍;3.家长和教师要树立幼儿自信心,以平和轻柔、从容舒缓的语调感染幼儿,使其在放松的状态下与人交流;4.可以多练习唱歌和朗诵,让幼儿不去注意自己是否又“结巴”了。五、幼儿的尿床现象(举例)【分析】◆遗尿症:5岁以上的孩子仍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称为“遗尿症”。◆器质性遗尿症:因疾病引起的遗尿症称为“器质性遗尿症”。◆功能性遗尿症:因精神障碍引起遗尿,称为“功能性遗尿症”,约占遗尿症的90%。【措施】功能性遗尿症解决的办法:1.掌握幼儿夜间遗尿的时间,提前唤醒他起床排尿,让孩子形成条件反射,能在排尿前醒来,白天可在幼儿遗尿时段前提醒其排尿;2.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疲劳和睡前过度兴奋;3.晚餐后控制饮水,减少幼儿入睡前过度兴奋;4.不耻笑、不指责幼儿。积极取得教师的配合,消除幼儿的不安因素以及因遗尿带来的心理压力。六、幼儿的孤独症现象(举例)【分析】◆孤独症: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称为“孤独症”。此症状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5:1,通常在3岁前就可以被发现。【措施】孤独症没有特殊的预防办法,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可以弥补患儿先天学习能力的缺陷,减少其不适应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并使其潜能得以充分发挥。1.转移法:·培养孩子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与孩子互动,找事给他做。2.建立有效的社会性行为:·多接受语言和慰藉的刺激·建立与孩子有益的互动行为3.增加行为模式:·提供示范行为、替代行为让孩子学习·父母及早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辅导,学习怎样与孤独症的孩子相处·孤独症的孩子要及早参加早期训练课程,学习自理和与人沟通的方法。七、幼儿的攻击性现象(举例)【分析】◆攻击性行为:儿童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伤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17 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一半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成因与遗传因素、儿童心理障碍、教育不当、饮食及模仿父母、同伴、影视等有关。【措施】1.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就给予赞赏、奖励,积极强化幼儿的合理行为;2.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暂停奖赏内容,让孩子失去奖赏机会,作为惩罚,并让其对不良行为造成的破坏结果加以恢复;3.在不同的情境中,通过“角色扮演”,演练与父母、教师、同伴合理互动的社交行为;4.在矫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时间里,家长要与教师不断沟通,以保证教育孩子的一致性。八、幼儿的撒谎现象(举例)【分析】幼儿的撒谎行为有两种:过失撒谎和有意撒谎。·过失撒谎:是指幼儿没有撒谎的动机而作出的行为。·有意撒谎:是指孩子存在撒谎的动机而作出的撒谎行为。出现过失撒谎的原因:1.混淆现实与想象2.概念不清,无意撒谎3.模仿出现有意撒谎的原因:1.自我保护2.满足自己的愿望【措施】1.使幼儿明白想象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渗透概念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在现实生活中都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要让他们理解“偷窃”这一概念的含义,同时及时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2.端正成人的言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撒谎;3.发现孩子撒谎的真正原因,给予教育;此时态度一定要严厉,同时要反思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是否在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无意过失指责的过于严厉。4.合理愿望,予以满足。第三节缺损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措施一、缺损家庭幼儿的心理特点1.抑郁孤独,自我封闭2.懦弱自卑,狭隘自私3.行为放纵,无自制力4.情感脆弱二、幼儿教师如何对缺损家庭幼儿进行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会对幼儿心理尤其是缺损家庭的幼儿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个性品质、素质举手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教师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缺损家庭的孩子,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对老师充分信任,主动和老师接触,乐意听从老师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同时要形成民主、热忱、欢迎的班级气氛,创设良好的与同伴、老师交往的环境,满足孩子内在的心理需要。1.加强家园联系2.引导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性活动3.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三、成功案例分析17 1.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但有老人抚养照顾的幼儿:·症状:孤独、内向、自闭。·解决途径:多关心爱护。2.父母一方死亡的幼儿:·症状:心理恐惧,精神刺激及压力较大·解决途径:常沟通,多帮助,多引导,及时发现优点及长处,予以表扬鼓励。3.狂躁暴力型:家庭环境及父母的朋友背景复杂、文化水平较低、父母性格暴躁、语言不文明家庭的幼儿:·症状:幼儿攻击性行为偏多·解决途径:提醒家长注意言行教师多关爱幼儿4.父母离异,与母亲(性格内向)生活在一起的幼儿:·症状:性格孤僻、自闭、不愿与人交流·解决途径:提醒家长改变心态教师多于幼儿交流谈心5.父母过早离异,由老人带大的幼儿·症状:冷漠无情、意识淡薄、情感匮乏、无责任感·解决途径:多于老人沟通,让其带领幼儿多于外界接触,对其培养责任意识;家长及教师细心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充分信任,委与重任。第三章教师心理健康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一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1.焦虑水平偏高在人们的心目中,幼儿教师是一群活泼美丽的姑娘,每天带着孩子们唱歌跳舞,自由自在,非常开心。事实却不然,幼儿教师的辛苦程度,幼儿教师的苦恼,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外人难以想象。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十八年,对幼儿教师的酸甜苦辣感受颇深。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被调查的11所幼儿园中,日平均工作9~10小时的幼儿园占40%,日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的幼儿园占20%,最少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8.44小时。另外,案头工作挤占了幼儿教师的许多休息时间,是导致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的最直接原因。占用时间较多的案头工作主要是:制定教育计划和书写教案,写幼儿观察记录和幼儿成长档案,写教育笔记和教学心得,制作教玩具,写听课笔记和活动分析,写论文、计划、总结,写家园联系册等等。为了完成这些案头工作,幼儿教师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把休息时间拿来做幼儿园的工作。再有,幼儿园每年、每学期,甚至每个月都有对外公开课、观摩比赛等活动。尤其是一些示范园、实验园更多。这些活动主要有:幼儿一日生活观摩、活动设计比赛、、教玩具制作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赛课、说课等各项技术技能比赛等。其次还有根据一些节日活动开展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参与,都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准备。由于工作上的压力过大,很多教师都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感。甚至由于长期的内心冲突,焦虑过渡而形成幼儿教师的焦虑人格。2.自卑心理严重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耐得住清苦。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以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因素的转变,这一情况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变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幼儿教师的自卑等不良心理油然而生。3.嫉妒心理突出幼儿教师做事小心谨慎、爱计较,这本来是工作需要的,因为幼儿教师的工作繁杂而细碎,工作需要认真而细致,但如果幼儿教师的嫉妒心理过重,长期如此,就易形成过度敏感的性格特点,导致许多不应有的问题产生。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原因1.不恰当的管理制度和方式(1)管理方式不当:独裁,教师无自主性。17 (2)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评价制度不能公平、公正、公开,导致教师积怨、误解、对峙。2.超负荷的工作量(1)职责划分不清主要是指教师既要承担对幼儿的知识教育,还要承担幼儿的生活起居。许多繁琐的生活问题,占用了幼儿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在工作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2)班额过大目前无论是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为了追求效率,节省开支,普遍存在着班额过大的问题。造成教师无法顾及到班上的每一名幼儿,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从而给幼儿的安全造成极大隐患。3.过重的压力(1)工作压力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幼儿教师面对教育、保育双重任务,工作量大,工作琐碎、繁重,工作时间长、案头工作多、开课多、活动多、比赛多,老师们大多是超负荷工作,导致他们很难有自己的个人时间,也就谈不上什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了。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心理压力过大,时刻担心自己会疏忽工作,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2)社会压力中国民间有“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随着时代的进步,虽然教师地位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这样一些事实:(1)幼儿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劳动者大,但待遇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住房、医疗保健福利较差。现在一些幼儿园,教师生病了都不敢请假,因为请假,奖金、先进都没有了。(2)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依然较低,在人们眼里,幼儿园教师仅仅是“孩子王”、“保姆”而已。社会对教师的看法与教师的神圣职责是不成比例的。(3)幼儿园的各种开放、考评、验收、创建以及各个部门的检查等也常常会使教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凡此种种,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3.教师自身的压力幼儿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幼儿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此外,幼儿教师承担着众多的角色,管理者、授课者、教育者、学习者等等,需要不断转换,这需要幼儿教师发展多种能力,如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等。有一位老同事这样形容幼儿教师:二十岁的时候没有经验,不知该怎么教;三十岁的时候有经验了,又遇上了改革,不知教什么;等到四十岁了,脸上青春没了,体力不支了;熬到五十岁,该下岗了。从中折射出的幼儿教师心理压力之大着实令人堪忧。第二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影响根据幼儿教育职业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将会从以下5个方面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极大的影响:一、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作为老师,首先要有一颗好奇心,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同时要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去耐心倾听孩子在说些什么,去仔细捕捉孩子的兴趣,揣摩孩子的需要,努力读懂孩子这本书。二、个性的发展当幼儿教师个性活泼,就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的个性就会发生变化。因此,幼儿教师的性格对于幼儿的个性的培养非常重要。三、性格幼儿教师具有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时,会在情绪上比较乐观,愿意与人交往,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能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给幼儿以良好的影响。乐观的心境、快乐的情绪体验,给幼儿温馨的爱抚和安全感会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相反,冷漠的环境氛围会使得幼儿胆小、忧郁,使幼儿的心理难以健康。因此在幼儿的性格形成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产生着影响。四、人际关系和胸怀17 一个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豁达的胸怀的教师,不但能给予幼儿友爱、和睦的气氛,还能让幼儿不但能容忍和接受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也能接受别人的不足和缺陷。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会学着老师关爱身边的幼儿,关爱身边的人;会学着老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事情和人。这都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成长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合群,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第三节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表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使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幼儿教师自身健康生活和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同样适用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兰肯指出,就心理卫生而言,优秀教师应具有:(1)喜欢儿童和青少年(2)自我调适良好,可为学生心理健康之表率(3)具有教育和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4)明了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途径,并能应用不同的技术既了解儿童和儿童的需要(5)能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教室气氛(6)能帮助各个学生满足其基本的情绪需要(7)能鉴定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并知道在什么地方及如何使他们得到帮助2、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我国心理学者从6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1)教师角色的认识。即对自己了解恰当并能愉快地接受自身职业。(2)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3)教育独创性(4)抗教育焦虑(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对幼儿教师角色的认同,热爱教师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焦虑。(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积极与他人作真诚的沟通,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等(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一日教学活动。二、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途径1、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幼儿教师要自觉的为自己解压,并学会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1)自我调节法①倾诉②大声朗读③游戏或运动(2)情绪放松法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紧张、焦虑等情绪造成的,而紧张、焦虑又是由各种各样的压力引起的。在日常生活中,当各种压力与焦虑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和降低工作效能时,便须加以调试,而放松训练是一种降低压力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训练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的锻炼、户外活动、培养业余爱好等方法来舒缓紧张的神经,使身心得到调节。当自己的工作压力过大时,我们不妨到户外运动一下,或者跟朋友爬爬山、喝喝茶等,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更利于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可能的话,学会一种技艺最好,它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爱好中寻找乐趣,以驱散不健康的情绪,令生活更有意义。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几种:①调息放松:调戏放松法,也称深呼吸放松法。②想象放松:想象放松是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的情景的想象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③肌肉放松:肌肉放松是一种深度放松。17 (3)注意转移法所谓注意转移法及时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注意力、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使消极的情绪在蔓延之前就被一些因素干扰,不再恶化,朝着良性方面发展。教师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阅读书籍、散步、听音乐,也可以做家务、去商场购物,从中体验快乐,进而淡化烦恼之中消除烦恼。(4)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形式来进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教师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调整自己:当受到他人的流言蜚语时,应暗示自己;谣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雄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有多项任务造成巨大压力,以致个人感到无所适从时,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去做、一件一件去做,事情总会有结果;当遇到失败,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这不是最后一次,我可以重行开始。②肯定自己(5)反思教学法反思也是一个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它通过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调整自己的情绪和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过程。(6)信念理想法认识自己、归纳自己通常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他人评价的左右,承认并加以归纳;二是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2、幼儿园的领导和管理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建议管理者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改变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建立民主管理制度作为管理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幼儿园精神环境,进行科学、民主的管理。①幼儿园的管理者要通过与幼儿园之间建立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关系来使教师心甘情愿努力工作。②心理学分析证明,每个人都有被别人肯定的渴望。③在日常生活中,管理者要注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因为有效沟通是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最好的方式。(2)合理安排工作量,明确职责和任务(3)改善心理环境,舒缓工作压力幼儿园管理者要重视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让教师看到自身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压力自然就会减轻不少。(4)改进教师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防卫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幼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①幼儿园管理者在幼儿、教师、领导之间积极倡导“平等”二字,创设一种团结、健康的学习工作氛围。②管理者号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组织一些社会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让教师多了解社会、正确看待社会问题。③组织娱乐活动、爬山活动、体育比赛活动等,以缓解教师精神的过度疲劳,使教师能处在较好的精神状态下工作。3、提高社会地位,减轻心理负荷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越来越明显。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较之几年前有了很大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条件、医疗等物资待遇都明显改善,要求全社会关心、支持、配合教师、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减少并杜绝教师的消极心理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让我们幼教工作者感到有一种力量激情澎湃,有一种支持振奋人心,有一种关怀令人温暖,有一种思考让人前行。第四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17 第一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教育目标和途径目前的幼儿健康教育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的安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与保育,以及生长指标的达标。而是需要关注幼儿情绪和需要,使他们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合理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语言、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其性格情绪、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行为习惯诸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学前儿童正处于心里发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可塑性强,但由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水平较低,自我意识处在萌芽状态,周围不良的环境很容易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阶段,是培养他们健康心理行为的大好时机。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融合与幼儿平时的活动和学习之中,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在长大后能依靠自己的心理素质立足于社会,能够生存、能够做事、能够合作与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的生活的强者。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是运用现代化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教学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适时的、适度的心理辅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2.能与父母、教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人性。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的途径1.将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到幼儿一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在幼儿园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领域的教育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如何在幼儿园的一日教学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1)游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具有以下三个原则:·游戏的功能性原则·儿童需要原则·针对性原则根据三大原则灵活的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来增强幼儿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2)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歌剧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需要,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不是对原有材料中内涵的心理因素视而不见,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反应,一味的灌输渗透或是把各类教学活动互相割裂开来。而是将各学科领域内容相互融合,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灵活,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富于创造性的开展各种活动,抓住个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对幼儿实施教育。比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团结力量大》、吉林市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换个位置想一想》、船营实验小学幼儿园的《心情预报》等等,都是将教学活动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一起。在促进幼儿大脑发育、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同时,又培养了幼儿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使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相互促进,同步提高。2.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生活相融合17 日常生活是儿童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流露的时刻。教师可以经常利用幼儿园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系鞋带、编织、绣花、擦皮鞋、整理房间、修补图书等活动,使幼儿在合作中锻炼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和温暖。3.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区、家庭、幼儿园活动融合在一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关注,形成合力,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做法:(1)家长学校开设有关幼儿和家长心里的讲座(2)开展亲子活动(3)开设家庭心理咨询(4)周日串门子活动(5)对有问题儿童的家庭上门治疗、送教(6)开展学习化家庭建设活动(7)开展“社会模拟活动”,让小区中的中小学生定期来园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活动,或到社区中参与社会活动。(8)实现时空开放,积极利用社区心理卫生资源,努力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注意把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知识与日常的保健工作联系起来,并结合自身的保健实践,有意识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三、幼儿心理教育活动的方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有针对性的教育。1.开展个别辅导2.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四、幼儿心理教育的原则1.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2.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儿童3.微笑的注视每一个儿童4.无条件的宽容每一个儿童5.欣赏每一个儿童在各种活动中,教师要贯彻尊重幼儿意愿,发展幼儿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则,让每一个幼儿真正成为各种活动的主体,保证每个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第二节不同学段幼儿心理状况分析及教育建议一、小班心理状况分析:·小班幼儿年龄在3~4岁之间,他们的语言和游戏能力发展迅速,特别爱说话,到了4岁时话题更多;·小班的孩子,游戏是他们生活中的主导活动;·小班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小班的孩子喜欢结交伙伴;教育建议:小班时期的幼儿各种能力发展迅速,教师要为幼儿创造同众多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这对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二、中班中班幼儿的年龄在5岁左右。与小班幼儿相比,他们好动但缺少技巧,喜欢游戏但问题不少,非常喜欢模仿且惟妙惟肖,语言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况分析:1.注意力中班幼儿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呈现出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教育建议:根据中班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当选择有动感、色彩鲜艳、能吸引幼儿目光的教具以及生动有趣的语言和表情,采用故事形式或游戏形式,寓教于乐,使幼儿集中注意,多采用正面教育,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2.观察力中班幼儿由于见识不多,对事物的理解有限,因此观察过程十分依赖成人,结论也摆脱不了成人的帮助。教育建议:发展中班幼儿的观察力,需要教师和家长多角度的引导,多问一些问题,促使幼儿深入观察。17 3.想象力中班幼儿的想象,常常表现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要不断扩大幼儿的视野,多接触自然和社会,幼儿的想象力就会随之丰富起来。4.记忆力·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也能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能学会忘教育建议:·注重锻炼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能力。5.思维力·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对他们的联想;·缺乏通过此与逻辑来思维的能力;·在动手玩乐中进行思维;教育建议:·注意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多位幼儿准备美工用品,经常搞一些美工活动,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自信心、良好的学习能力。三、大班大班幼儿年龄一般在6岁左右,这个阶段孩子的各种特征和变化特别明显。心理状况分析:1.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4.合作意识明显增强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8.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9.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10.能生动、有表情的描述事物11.阅读兴趣显著提高12.创造欲望比较强烈13.象征性游戏趋于成熟14.表现与表达方式多样化教育建议:·活动中多为幼儿提供评价与自我评价的机会;·引导幼儿关心别人,照顾比自己小的同伴;·为幼儿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责任感;·多开展合作性游戏,促使幼儿明白公平竞争的含义;·提供规则游戏,逐渐克服幼儿在规则游戏中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心理;·多进行较复杂的技巧性活动:舞蹈、手工、趣味体育竞技活动;·引导幼儿能够用书面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鼓励幼儿的创造行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1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