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

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

ID:58004907

大小:3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6

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_第1页
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_第2页
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异曲同工同放异彩.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异曲同工同放异彩——从一次“同课异构研究活动”中观“异同”同课异构是近年中小学很热门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既像一个星光大舞台,教师们可以尽情施展着风格迥异的技艺;又似一种专业训练场,各种教学问题在这种近似“严酷”的密集研究中得到有效解决。但在实际研究中,我们也无不遗憾地发现了诸多流于形式或者是有悖于研究实质的同课异构。比如“走马观花”式的,几位老师分别把同一个内容都讲一遍就了事,不能在分析的基础上达到经验的重组。再如“别具新潮”式的,设计一味求“新”,导致偏离了教学目标。如何更好的实现同课异构的价值,我借助我们学校六年级数学组同

2、课异构的一个案例,来谈谈同课异构中的“同”和“异”。一、“同”一个专题切入:使研究有映射性同课异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了讲好某一个教学内容而进行的同课异构,这种方式着眼点在于打造一节课。另一种形式就是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的同课异构,它关注的是教师们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着力点是教学策略的形成。我们倾向于第二种,它使教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策略,从而使研究的成果更大范围的映射到教学实践中去。同专题来自教学困惑:去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重新修改,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模型思想。但什么是模型思想?在课堂中如

3、何建立模型思想?老师们的认识还处于混沌之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确定了“发展学生模型思想”的案例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聚焦课堂、反思改进的方式来给教师一次实实在在的培训。同学习为了找准方向:为了使教学不盲目,我们组织老师们系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材料,让主讲老师在设计中有预见性地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也能让听课教师带着一定的认识高度进入思考。二、“同”一个原则实施:使异构有科学性为了使同课异构不异化成简单的常规研讨课和比赛课,我们确定了同课异构的实施原则:异构有度,异构有效。围绕这个原则,我们制定了三项要求:1、

4、同课不要求同时我们经过反复讨论,选择了《正比例应用》这节课作为这次专题研究的课例。基于两点考虑,第一,它现有的研究资源非常少,这使我们的研究更有价值。第二,解决问题的教学能够较好的体现建模过程。同课异构有并列式(各讲课互不干扰,小组老师全部讲完后再进行集体评),有递进式(讲课小组内的教师依次讲课,讲完一个评一个,后讲教师在前一位教师改进的基础上再构再讲)。我们采纳的是递进式的同课异构。并列式对于甄别教师教学效果较好,但不利于专题研究。2、异构不排斥存同同课异构因为教师个性和经验的差异,能给我们带来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及不同的教学

5、启示。另一方面,我们不排斥存同原则。在“异构”中只要是适合教学要求的,有效的,可不排斥材料、方法和手段的雷同,好的方法和资源可以在重构时共享。3、结果不评价优劣因为主讲内容的一致性,往往会带来非常鲜明的优劣感,如果我们在评价的时候再加以强化,势必会挫伤部分主讲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只针对设计和方法来评价,而不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这样就避免伤害到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三、“不同”观点中整合:使理念有趋同性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普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所以提炼总结尤为重要。我们在老师们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将研究较为成熟的一节

6、课放在湖北省“空中课堂”上展播,聆听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们的意见。比如,省特级教师汪学军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解决问题虽然是为了获得“解”,但其价值却在获得“解”的过程,因为获得“解”的过程就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走实了,学生的模型思想才能得以发展。另外还有十二位老师针对我们的课给予了客观而全面的评价。在这种学习----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多轮研究中,大家对于模型思想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在教学中如何构建模型也有了趋同的理念。我们把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发展学生模型思想,提出了三

7、大步骤:1.假设模型——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证明模型——数学问题转换为核心问题3.运用模型——核心问题转变为解决问题为了将策略运用到教学中去,六年级数学组教师每人自选一个教学内容,围绕如何建立模型思想撰写一份教学设计,放在学校网站上。全校数学老师集中学习专题教学设计,并进行投票评比,这样使全校数学教师也有了一次全面学习的机会。四、“不同”感悟中体验,使发展有共同性同课异构展示了教师不同的教学构思、教育思想;彰显了个性、风格和智慧;达成了相互学习、交流、辐射。它培养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师们在研究中,相互启发、共同提升。

8、对此,老师们感悟颇深:刘建红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非常喜欢这种研究方式,我的思想与大家一起碰撞,在与老师们经历了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教研环节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提升。苏继红老师:如何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如何解决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许多老师为此经常抱怨学校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