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

ID:57996201

大小:3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6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_第1页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_第2页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_第3页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_第4页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物理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物理学中的创造思维白银一中物理组张文栋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近年来,很多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沉缅于茫茫题海之中,花费了不少精力,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面对众多的物理习题,我们应当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提高解题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谈谈中学物理创新思维与解题之间的联系.一、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所谓正向思维就是“循规蹈矩”,从问题的始态到终态,顺着物理过程的发展去思考问题.而逆向思维则是

2、反其常规,是将问题倒过来思考的思维方法.有很多物理习题,利用正向思维方法解决比较困难或解决起来十分繁琐,而利用逆向思维却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1]物体以速度v0被竖直上抛,不计空气阻力,在到达最高点前0.5s内通过的位移为多大?(g=10m/s2)分析求解:本题用正向思维不好求解,但利用逆向思维可很快求出答案.若将物体从被上抛至到达最高点这一过程逆向看,将是一个自由落体运动,而此题所求的“到达最高点前0.5s内的位移”,正是自由落体前0.5s内的位移.则s=(1/2)gt2=1.25(m).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从具体的、较真实的、易理解的角度

3、思考问题,而抽象思维则与之相反,是指人脑把各种对象或现象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分离出来的过程.在物理解题时,抽象思维是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典型物理问题的重要思维形式.如果把具体的物理问题化形象为抽象,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则可简化解题过程.[例2]身高1.8m的跳高运动员,跃过1.8m高的栏杆,需要多大的竖直分速度?分析求解:本题所给出了一个形象化的物理情景——运动员采用背跃式跃过1.8m的栏杆。用抽象思维方法建立并简化物理过程,可以变化为口算题。三、隔离思维与整体思维隔离思维是解题中的一种普遍有效的思维方法,使用它不仅能求出与部分有关

4、的物理量,而且可以求出与整体有关的物理量;而整体思维方法即本着整体观念对系统进行整体上的分析.处理好隔离思维与整体思维的关系,可以找出解题的简捷方法.[例3]杂技表演,撑杆。四、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就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而收敛思维是将大量的、甚至零乱的事实集中于一点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必须对某问题的共性有全面的掌握,联系得越多,发散得越广,产生对问题的求解方法就越多,从而可做到一题多解,并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出一种简单明快的方法;收敛思维须对问题的个性有明确的认识,分辨得越清,收敛得越准,这种思维方式可做到多题一解.[例4]某一物体被竖直上抛

5、,空气阻力不计.当它经过抛出点上方0.4m处时,速度为3m/s.当它经过抛出点下方0.4m处时,速度应为多少?(g=10m/s2)分析求解:此题可从多个方面入手求解.五、等效思维等效思维是指以效果相同出发,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一些方案或设想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等效条件、等效变换、等效假设等均属此列.这种方法具有启迪思维、扩大视野、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力学中的合力是分力的等效代替,运动学中的合运动是分运动的等效代替,以及电路的等效,质量的等效等等。[例5]飞机在2000m高空以100m/s的速度水平飞行,预炸毁地面上静止的目标,他应该离目标多大的水平距离投弹?六

6、、图象思维所谓图象思维是指利用图象的物理意义来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运动学中的追及问题、振动和波的问题、热学中气体状态连续变化的问题,均可利用图象进作分析,既直观又方便.[例6]用y-x2图验证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七、临界思维临界思维是指利用物体处于临界状态时的条件来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例7]排球运动员扣球的初速度问题。Hhabv0另外,在物理解题中,用到的思维方法还有极限思维、类比思维、假设思维、对称思维、求异思维、求同思维等,在此不再一一阐述.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着解题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点拨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其

7、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灵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又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