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

ID:57911259

大小:2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3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_第1页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_第2页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_第3页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_第4页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译僧肇《物不迁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期刊号:6203作    者:澄璧文章名称:试译僧肇《物不迁论》试译僧肇《物不迁论》澄璧引言期刊号:6203作    者:澄璧文章名称:试译僧肇《物不迁论》试译僧肇《物不迁论》澄璧引言  《物不迁论》是姚秦时僧肇所著《肇论》中的四论之一。僧肇所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和《涅槃无名论》不仅在佛教界中享有极高的声价,即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有研究它们的必要。  《肇论》中《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是为后来三论学者所祖述、传承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中国思想界所特别重

2、视,而《物不迁论》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是对宇宙万有的一种总的看法,有它一定的哲学意义和思想特点的。  僧肇的佛学思想是属于般若——中观系统的,而中观的教义主要寄托和表现在真俗二谛上。僧肇的《物不迁论》和《不真空论》就是约真俗二谛以立论的。《物不迁论》论俗,《不真空论》谈真。真俗二谛是中观学对宇宙事物互为表里的两种看法。真谛是据事显理,约性空明义,所以在真谛上说是空非有,是虚非实。俗谛是据理论事,就缘起明义,所以在俗谛上只谈物有,不论空无。《物不迁论》直接表达了僧肇对宇宙万有的看法,从这里边可

3、以研究出他关于俗谛事物的思想特点。一般人的见解和佛教一般的教义,大致都认为世间事物是迁流变化的,但僧肇在《物不迁论》开头就说,“余则谓之不然”。僧肇这里所说的“不然”,并不是说他否认了事物的生灭无常的变化;相反,他正是从另一方向来表达说明事物生灭无常的这个基本理论。在一定的意义上,生灭无常就是运动,不生不灭湛然常住才是寂静。一般人以为这样的动和静是不相同的,是不可能在一个事物上同时表现出来两个不同的现象。但是,僧肇《物不迁论》的思想,是即动即静。他主张没有离开寂静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寂静;动和

4、静在表面上虽然不同,究其实二者原是统一的。在僧肇看来,动和静两者相比,寂静才更是事物的真实状况,才是事物的实际性。这篇论文的标题叫作《物不迁论》就是这个意思。  这种理论的根据是什么呢?原来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性、相各宗,都承认一切事物是生灭无常的,而且认为是即生即灭迅速无常的。世间从没有过任何固定的物体,可以从古到今,由此去彼。一切事物只是随着时间随生即灭,一刻不停地逝去。既没有生而不灭的固定的物体,又怎么能够从古到今,由此去彼而能迁流运动呢?因此说,事物的存在只是生灭相续而没有流转往来。相续是

5、两个事物的联接,往来是一个物的从此至彼。往来之中并没有往来者,运动就是寂静,这是《物不迁论》的中心思想。对此理论的论述,在“梵志一段故事”中最为显明。所谓“徒知年往,不觉形随”。“所谓有力者负之而趋,昧者不觉”。前一刻的事物不是后一时刻的事物,今年的我已不是去年的我;又如灯焰火微(火微,火的微粒子),前一秒钟的火微不是后一秒钟的火微。这就说明事物只是生灭相续并没有往来流转,也未尝往来运动而只是“各性住于一世”。因此他说:“四象风驰,璇玑电卷,得意毫微,虽速而不转”。又主张:“不释动以求静”,因为“

6、去住虽殊其致一也”。  由此我们知道:事物虽是生灭无常,但并没有流动往来者;同时事物虽然没有流动往来者,但并不妨碍它有生灭无常的现象。这就是僧肇对于俗谛事物的看法,也就是《物不迁论》的中心思想。若能抓住这一思想特点,对于全论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我们读古人的著作有两种困难:一是文字的古老,二是意趣的难定。今为研究便利起见,将《物不迁论》试译为语体文。并将自己对该论的理解略述如上。如有错误,希请指正。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写于北京试译  当生死交互代谢和寒暑更迭变迁之中,谓有事物流转变动着,这是一般人

7、的常识。我以为并不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放光般若经》说:“事物无去无来,也没有运动转变的。”所谓事物寂静的理论,并不是离开变动去求寂静,而是要求寂静于变动之中。一定要求寂静于变动之中,所以虽是变动着,却同时是寂静的;不离开变动去求寂静,所以虽是寂静的,却同时在变动着。  这样,变动和寂静(两者间)虽未曾有异,而迷惑的人在认识上却截然不同。因此,(佛的)正确言论停滞在争竞的辩论上,真理隐屈于好异的情见中。所以,变动和寂静的彻底道理在语言上是不容易说明的。为什么不容易说明呢?因为,谈真实就要违背

8、庸俗,顺庸俗就要违反真实。违反真实,就要迷失事物的本性而不能自返;违背庸俗,便感觉语言枯淡而没有滋味。因此,便使中等程度的人,将信将疑;程度更差的人,拍手讥笑,睬也不睬。和人最接近而不容易知道的,恐怕只有事物的真实性吧!  但是,我抑制不住自己,还是要就动和静的关系上研究一番,尽管是不一定正确,姑且试探着作一些议论。  《道行般若经》说:“一切事物根本就没有从什么地方来,也没有到什么地方去。”《中观论》说:“从方位来观察知道他是正在去,但是去的人并没有从一方位到另一方位。”这都是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