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

ID:53669705

大小:6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5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_第1页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_第2页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_第3页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_第4页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觉元一、什么是本体论?《美国大百科全书》对本体论的定义是这样的:形而上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实在本身,这种实在既是与经验着它的人相分离的,又是与人对它的思想观念相分离的。这个术语是由克利斯蒂安•冯•沃尔夫(1679—1754)导入的,以指介乎研究世界的起源与结构的自然哲学和研究心灵的精神哲学或心理学之间的一片思辨思想的领域。本体论的基本特征是形而上学的,是与经验世界隔绝或者先于经验世界的理念世界、绝对精神、纯粹理性的领域,它是纯粹的原理,是“第一哲学”。二、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1.西方哲学的

2、本体论特色黑格尔曾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做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而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应——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上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注1)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指的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表达的理论。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本体论所追寻和表达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从上面本体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具有两离的特色:他们认为确实存在着两

3、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可感的、经验的、现象的世界,另一个是不可感的、理性的、本质的世界。这种划分是由于本体论造成的,本体论是纯粹的原理,它存在与后者,也是对后者的描述。2•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特色与西方哲学的两离的特色相比,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明显是一体性的。中国古代哲学既没有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再分离出另一个世界的观点,也没有一种存在于经验之外的理论领域。中国古代哲学最主要的观点是“道不离器”或“理在气中”,它使中国古代哲学鲜明地体现出了一体性的特色。《周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即是说道和器是以形为过

4、渡的或中介的。乂见同篇:“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这表明形和象是一类东西(象指的是易经中的卦象)。从这里我们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我们要从具体的事物上升到一般的事物,再形而上抽象达到对道的体认。这样有了形与象的屮介,道和器是相互沟通的。这样我们就确立了道与器、与天地万物的一体性。《管子•心术上》说:“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从空间的角度也告诉我们道和天地万物的一体性。3.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差异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哲学

5、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到康德的形而上学,是在现象世界之外的。由于本体论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其原理不是从经验中概括得出的,因此只能靠概念本身的逻辑推论;而概念的逻辑推论之所以可能,其前提是又必须有一套经过哲学家改造的从逻辑方而加以规定的语言。而中国古代哲学从来就没有开辟出和进入过一个纯粹靠概念思辨的领域。但这不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本体论的特色。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那片超越于经验的领域的研究,而中国古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是从口常生活经验上升到道的境界屮的道路和途径。中国古代哲学通过意识现象去领会“道”的存在,也更重视对“道”的体验

6、的过程,强调的是体验的真切性。所以中国古代哲学在论说最高境界时,都带有一些神秘色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哲学在描述形而上(学)的不同差异。三、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据《高僧传》,僧肇是东晋吋京兆人,是罗什大师的四大杰出弟子之一,主耍著作有《肇论》和《维摩吉经注》。僧肇提出了心体论的哲学思想,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僧肇的出现代表着“六家七宗”时代的终结,意味着印度佛教摆脱了对屮国文化的长期依附,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僧肇的主要哲学思想包括般若无知论和万法唯心论。1.般若无知论我们知

7、道在佛教般若是指成佛的智慧,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所探讨的也是一个凡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心智才能达到佛的境界。僧肇指出:“夫有所知,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矢n。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注2)这就是说,一切所知都是有限的,因而也都是不周延的,只有超越一切所知之上,保持其本然的一无所知的特性,才能获得无所不知,无所不应的大用。为了进一步说明“无所知”和“无所不知”的关系,僧肇进一步指岀:“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EI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注3)在僧肇看来,般若之知之所以

8、不能名以为知,并不是它完全无知,而是因为它于万物事相一无所取,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只有这样才能“无所不知”,而有大用。2.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察觉到僧肇哲学思想的本体论特色。他所说的“无所不知”正是建立在“无所知”的基础上,只有超越一切所知,才能无所不知。上面的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