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0512
大小:1.15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7-12-24
《课堂观察分析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课堂观察分析综述一、课堂观察的界定1.1课堂观察的概念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2: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作为研究课堂的方法,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发展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的“互动分类系统”(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与完善),通过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以分析、改进教学行为,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梅云霞.课堂观察:内涵、分类与价值[J]目前学界采用的课堂观察定义大抵来自两处。陈瑶在2002年的著作《课堂观察指导》中将课堂观察方法界定为
2、“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相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崔允漷等学者则将其表述为“通过观察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这两种概念在对课堂观察基本性状的描述上基本一致,只是前者更多地指向教育研究,视课堂观察为教育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而后者则侧重教育实践取向,将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活动。1.2课堂观察的类别陈瑶.课堂观察方
3、法之研究1)实验观察和自然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4)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非结构观察5)开放式观察、聚焦式观察、结构化观察和系统化观察6)定量观察和质性观察二、课堂观察的历史流变与新发展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1从社会学中对群体互动观察开始课堂观察主要源自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受社会学中互动研究的影响。50—60年代,关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类型,方式:将教师的互动行为和学生的互动行为编成一套编码系统,用编码系统中的编码表
4、对一堂课或课堂片段进行互动分析。1950年贝尔思(Bales)提出“互动过程分析”理论。群体互动是对小群体的观察,他划分了互动范畴的观察框架:社会情绪领域的积极互动行为与消极互动行为,工作领域的询求性互动行为与回应性互动行为;然后将这四类互动行为分成程度逐渐变化的三个层次,组成观察项目清单。之后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古德和布罗菲提出了课堂观察的双向互动系统。2.2话语分析视野中的课堂语言20世纪70—80年代,受社会学中儿童话语研究的影响,卡兹登(Cazden,1998)开创了用话语分析进行课堂分析的研究。
5、卡兹登认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教室生活中有三种不同功能的语言:课堂的语言,沟通主要教学信息;控制的语言,建立与维持社会关系;个人认同的语言,表达说话者的认同态度。语言模式表现为IRE序列:教室启动——学生回应——教室评价。目前,国内的课堂话语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问题集中在教师的赞美语、话轮分析、课堂中的沉默语言现象、师生互动等方面。2.3人种志开辟的质性视角1968年,英国教育人类学家扬(Young)、史密斯(Smith)和杰弗里(Geoffrey)首次应用微观人类学的方法,即所谓的“微观民
6、族志”,对班级进行人类学实地研究,从此开始了用人种志对课堂进行实地研究的历史。他们搜集材料的技术主要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指研究者不仅作为旁观者观察所研究对象的一切,同时也相当程度的参与到所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深度访谈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无拘无束、较深入的访问谈话,事先不规定要访谈的问题,更不限定回答的方式,就某一范围的问题作广泛的聊天式对话。布拉姆菲尔德和米勒设计了收集叙事信息的方法,称为趣闻轶事记录、进展记录等,用来记录学生的行为模式、学习风格、所学概念等。王鉴(2004)提出“课堂人种志
7、”,由对发生在课堂中的事件的描述组成,特别是对教学组织过程中的师生行为及行为意义的解释。人种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生活方式作“解释性理解”或进行“体验”,这种理解或体验主要是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因而研究者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思。2.4学科内容与方法的融合对课堂观察的分析聚焦特定学科,体现在数学、科学和英语课堂。地平线研究公司(HRI)推出22页“课堂内部观察和分析工具”,专注于科学和数学课堂,观察者需要完成课堂的描述性信息,并评估科学和数学教学策略的水平等级,以传播学和数学教育的
8、前沿技术,评估科学和数学教育的革新项目。“为了更好的学校的研究”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阅读课,开发了“孟菲斯阅读提升课堂观察工具”和配套的指南、培训单,对阅读策略、课堂认知、学生投入进行编码。剑桥大学出版的《课堂观察任务》主要针对英语课堂,它将观察体系分为7个大视角35个观察点。7个大视角为:学习者、语言、学习、课、教学技巧与策略、课堂管理、教材与资源;以“学习”视角为例,又分成学习环境、学习检测、教与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