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00989
大小:190.17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04-27
《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二、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一、异质性贸易理论的起源三、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研究进展一、异质性贸易理论的起源旧的贸易理论包括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H-O理论),它们分别以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作为贸易基础,解释了产业间贸易。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79,1980)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和偏好多样化为前提,以内部规模经济作为贸易基础,解释了二战之后兴起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HelpmanandKrugman(1985)将旧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进行了综合,同时,解释了
2、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无论是旧的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以代表性厂商作为前提假设,该假设保证了所有厂商具有对称性,便于求解国际贸易的一般均衡。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newnewtradetheory)应运而生。BaldwinandRobert-Nicoud(2004)将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tradetheory)归结为新新贸易理论的一个分支。该理论以Melitz(2003)为代表,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和固定进入成本,试图解释在同一行业内,不同生产率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时的不同
3、选择,并分析了开放经济(产业内贸易)和贸易自由化的影响。新新贸易理论的另一个分支以Antràs(2003)为代表,研究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问题。1、从事出口的企业很少,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国绝大部分的出口金额,而且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很低,其生产的大部分产品用于国内销售。2、相对于非出口企业而言,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规模更大(不论是产出还是雇佣工人的数量)、支付的工资也高。许多文献检验了企业生产率与出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存在一种事前的自选择效应即只有那些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
4、选择出口(并且兼顾内销),生产率低的企业只从事内销。另一方面,少数针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经验研究表明出口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干中学”效应。此外,企业从事生产和出口都须付出进入成本,这对企业的出口选择也具有重要的影响。3、贸易会造成再分配效应(reallocationeffect)。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和贸易自由化的推进,高生产率的出口企业能更好地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而非出口企业特别是那些生产率很低的企业则容易停产倒闭或退出行业,全行业的平均生产率会随之而提高。这种现象与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优胜劣汰机制十分相似。总之,上述经验研究表明在同一个
5、行业内,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上存在异质性,而且不同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出口决策不同。这是此前贸易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于是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二、异质性贸易理论的经典文献1、Melitz(2003)与MelitzandOttaviano(2008)Melitz(2003)在Krugman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在企业生产技术异质性方面,Melitz参考了Hopenhayn的建模方式,在消费者偏好方面则参考了DixitandStiglitz的CES效用函数。Melitz的模型有两个核心假设:第一、异质性假设:企业的生产率具有异质
6、性,企业的边际成本由一个外生的概率分布随机决定,为了求出理论模型的解析解通常假设该分布为帕累托分布。第二、沉没成本假设:企业进入一个行业首先必须付出进入成本或者说沉没成本(sunkentrycost),进入行业之后才得知自己的生产率水平,如果企业选择出口,还需进一步支付出口的固定成本,以及“冰山”运输成本(icebergtransportationcost)。另外,企业在每一期都有可能受到随机的、负面的技术冲击,使其出现亏损而退出行业。主要结论:由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改变,使更多企业进入某一行业,由于要素市场价格上升(Melitz,2003)或产品市场
7、的加成率下降(MelitzandOttaviano,2008),市场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的过程体现为自选择效应与再分配效应:生产率最低的企业入不敷出、退出行业;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从事内销;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生产率低的企业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实现优化配置,但一国企业总数减少。因此,只有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会从事出口,因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支付高额的进入成本,并实现盈利,而且利润的高低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成正比2、Bernardetal(2003)Bernardeta(2003)则在EatonandK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