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50011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1
《《劳动的开端》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劳动的开端》案例与反思康菊香本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作者吴运铎。文章讲述的吴运铎儿童时期,为解除家庭的饥饿而第一次挑煤的经历。也通过第一次挑煤的过程,揭示旧社会穷苦人民的艰难生活。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想通过抓好、落实好几个重点词语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师:你从哪些话中看出小运铎挑煤很艰难?:生1:“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学生找到后朗读)生1:从这个句子中我看出了小运铎挑着煤走路是很艰难的,因为他走的是山路,而且很滑。师:走山路的确是很艰难的啊,还有别的同学也找到这一句想说吗?生2:在山路上还要挑着重重的一担煤,这样要走
2、就更加难了啊。师:你说得真对,那你来读读这份艰难。生2朗读(语气很缓慢,表现出吃力的样子,但比喻部分体会还不够。)师:读得很传神。那么这个句子也能说明路很难走。(课件出示句子比较)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晃来又荡去。师:同学们,这是两个意思基本相同的句子,你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吗?(生自由朗读)生1:我读了以后,觉得第一个句子好,说明了担子晃得厉害生2:我也觉得第一个句子好,它用了比喻,这样说明担子晃动的幅度更大,可见挑煤是多么的累啊,而且他还是第一次挑呢。师:那同学们能读好这个比喻句吗?(指名读)生1读
3、(抓了晃荡);生2读(抓了“像荡秋千一样”)师评:同学们读得真是不错,老师似乎看到了那晃得厉害的煤筐!师:除了刚才同学讲到的比喻手法,老师还想让大家看三个词语:(课件出示)一步一滑一步二滑一步三滑!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三个词语吗?学生读这三个词语生1:朗读。(声音越来越想,加重了“三”)师:你为什么这么读?生1:才走一步就要三滑,太难了啊师:恩,还有谁要读这三个词语?生2读(眉头皱起来,语气上表现艰难)师:你读得真好,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样读生2:因为走一步要一滑,说明他走得很难;走一步要两滑,那就更难了,而走一步要三滑,那简直就不能走路了,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的啊。师:体会真深啊,那
4、你能把这个句子完整的读一读吗?(生2读好后,又有多人尝试朗读)是:同学们,在你们的动情朗读中,你仿佛看到小运铎怎么样了啊?(他的手紧紧地?他的双脚?他的身体?)生:我仿佛看到小运铎双手紧紧地拽着担绳,身体很僵硬,正吃力地走在这一步三滑的路上。师:是啊,小运铎要挑着煤走山路是多么艰难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个句子。生集体朗读。《劳动的开端》教学反思:教学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都离不开老师的主导作用。一个“小小”的导入教师就会“煞费苦心”,其目的就是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通过教师的“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彰显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从而使学生这一“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得到更充分的
5、体现。一个好的“导”,不但是教学开始的好导入,更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好“引导”。我在案例中通过出示句子的比较,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问同样意思的句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在一开始感受到的句子间的不同,就能很好的通过朗读来展现;在学生没有发觉的情况下,我为学生出示一组词语,有了这样“导”,学生更加的深刻理解到“一步三滑”比“一步一滑”、“一步二滑”艰难的程度。所以,有了好的“导”,在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就如同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自然的衔接整合了两者,实现两者的统一。其次,我在案例的句子教学中,积极的评价,增强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像在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作用后朗读,我便说:“你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
6、了那晃动的煤筐,谁能通过朗读表现煤筐晃得更加厉害?”在这样的评价语言中,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朗读也越来越到位。但在上面案例中,我的“导”还略有些急。发言的毕竟不是大多数学生,我就急于要导入下一环节而忽视了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去做,有实在的“煞费苦心”,让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总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